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梅新育:欧美为何擅长通过舆论向中国施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14:14 新华网

  欧盟对华新战略于当地时间10月24日发布,《欧盟-中国:伙伴关系与责任共进》与《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下文简称《竞争与伙伴关系》)两份文件,对中欧关系作了全面的回顾梳理,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

  鉴于9月份温家宝总理访欧时达成的《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已明确,双方将启动涵盖双边关系全部领域的伙伴合作协定的谈判,《竞争与伙伴关系》中明确表示,
在中欧对话、合作全程,以及新的伙伴合作协定中,欧盟将寻求保证清晰、全面地涵盖该文件中所涉及的议题;这两份文件、特别是《竞争与伙伴关系》实际上是对中国提出了谈判要价。

  这种文件发布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舆论引导工作,欧盟的此番行动,我认为可以给中国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不少启示。

  在贸易谈判中,舆论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前几年巴西、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就是通过动员舆论力量,成功地把一些西方大制药商推上了全世界的道德审判台,最终在2001年11月世贸组织多哈部长级会议胜利通过《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宣言》,明确宣布执行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不能妨碍穷国获得必要的药品供给。

  因此,舆论引导机制是一国贸易谈判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职能是通过引导国内外舆论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对外促进赢得贸易谈判主动权,对内则促进凝聚国民共识,赢得稳固的国内支持。

  在通过舆论引导机制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推动实现自己的贸易谈判目标方面,美欧等国最为成功。

  其舆论引导机制最成功之处在于其重心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引导舆论,他们通过定期发布宏观经济和对外经贸统计数据、各类对外经贸报告,以及不定期的贸易听证会等方式,向国内外舆论界和社会公众灌输他们的立场观点,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抢占贸易谈判的舆论主动权。

  而在我国,几乎每次美国、欧盟方面就对华经贸问题提出任何说法,都会在中文媒体掀起一轮报道狂潮。这一次,欧盟发布《竞争与伙伴关系》文件,实际上也是在抢占贸易谈判的舆论主动权。

  成效如何?不提欧盟内部,仅看中文媒体报道,笔者搜索“欧盟对华贸易新战略”,查询结果多达74.9万项。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美欧政府成功地引导众多中国媒体自觉不自觉扮演了他们对华贸易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已经开始定期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等类报告,通过评估贸易伙伴国内贸易投资环境,指出其贸易壁垒并就此开展后续交涉,对争取贸易谈判主动权颇有裨益,但在对美欧发达国家经贸谈判交涉中,就总体而言,多数情况下还是“对方发难—中方应对反驳”的模式,难免被动色彩。

  也许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风格有所不同,西方人更喜欢公开地宣扬希望对方做到什么,而中国人更倾向于私下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期望,结果,每件事情上都是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欧盟对中国有些什么要求,却不知道中国对美国、欧盟有何要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带有中国特色的类似方式去争夺更多的舆论主动权。

  在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中,美国、欧盟也做得比我们完善。此次欧盟发布对华新战略之后,在欧盟委员会网站上,各类文件、统计资料相当齐全,布局井井有条。

  在对华关系栏目,“概述”页面上提供的相关文件、条约、统计资料链接多达25项,浏览者能够方便地获得从1985年《中国与欧共体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到刚刚发布的新战略文件,这种便利也潜移默化地令人接受其观点。笔者在网上仅用了不到两分钟时间就查到了欧盟方面的这些资料。

  相反,我国外交部网站欧盟栏目“声明、公报及重要文献”项下仅有7份材料。为了查阅1985年《中国与欧共体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中文版,笔者使用搜索引擎,外加在外交部、

商务部网站查找,历时一个半小时也未能查到。

  与10年前相比,中国在贸易谈判舆论引导机制方面的进步显而易见,对处置重大贸易争端发挥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而处置重大贸易争端的实践又推进了舆论引导机制的进步,这一点在2005年的

纺织品特保争端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但就总体而言,必须承认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向谈判对手多多吸取经验,而且国民对我们有关部门的期望也在水涨船高。发现我们工作中的缺陷,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进步:中国需要在贸易争端中掌握谈判的艺术,把一个被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贸易大国,发展成有能力推动国际经贸规则演化的贸易强国。(梅新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