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马跃峰:念好高校自主招生这本“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14:11 新华网

  11月初,国内53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先后公布。这些高校涵盖了北大、清华等综合性大学,也包括在某些领域领先的重点院校。这些学校一般拿出当年招生计划总名额的5%自主招生。然而,这一意在完善当前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走样变形的可能。

  据报道,为备战自主招生,上海某示范学校“综合了学生的意愿”后,分别开设复
旦、上海交大两个“个性化辅导班”,专门培训口头表达能力、言行举止,包括如何在面试中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这些辅导班所讲授的“面试攻略”,只是将一张试卷变成了另一张试卷,虽有一时的“现实意义”,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事实上,在很多中学,自主招生已经变了味,成了学校提高升学率的筹码。高校希望招收特长生,中学推荐的则大多是成绩还行但没有升学把握的中等生。这样一来,中等生上学加了“保险”,优等生升学不受影响,升学人数自然增加。

  即使在高校,对自主招生的认识也有偏差。有的认为,竞争自主招生权,就像争取一个项目、一项工程,只是体现一种荣誉、一份实力。还有的认为,从高中推荐或自荐、命题面试,到考核排序、

高考录取,自主招生的操作难度过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点得不偿失”。

  在很多家长看来,自主招生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是送孩子进大学的“绿色走廊”。为争得降分的大幅优惠,门路广、财力厚的家庭开始提早“谋划”。《自主招生简章》要求报名者具备文学、体育等特长,家长们便想方设法,走后门,找“枪手”,替考生发表文章,帮他们争奥赛证书、运动员资格,以显示孩子“素质”出众。西安一个高中毕业班,40余名学生,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就有七八人,其中仅有一人是真实的。

  良好愿望何以遭遇如此尴尬?

  应试教育的惯性,还是个大问题。我国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招,就一直在探索高考怎么考,考什么。但目前仍无法摆脱深层矛盾,升学率就是学校的GDP,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尽管自2003年起有22所高校获准自主招生,但还一时难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只以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去应对自主招生。

  而从自主招生制度来看,也确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教育评价体系未作重大调整之前,如何实现中学“题海式”备战方式与素质考核、就业需求的对接?在东西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条件下,如何推动自主招生整体推进?在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下,如何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与公正?在欠缺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真正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确有特长的学生?

  自主招生制度,有助于弥补高考“一次定终身”的缺憾,是改变传统高考制度的破冰之举,但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它需要社会各界的认识与呵护,更离不开改革者以改革的勇气,打破陈规陋习,开启创新思维。只有这样,自主招生这一承载人们良好期望的制度才能发挥更好的效应。(马跃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