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员种田收入人均过万元 不分田到户是想保护弱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04: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社员种田收入人均过万元 不分田到户是想保护弱者

  村里围绕着3000亩稻田特殊的分配制度延续至今得益于一个人,那就是村支书陆汉满。1974年5月6日,陆汉满被任命为当时的南荫公社崖口大队党支部书记,到现在一共当了崖口村35年的村支书。可以说,在这几十年里,陆汉满主导了崖口村的过去和现在。

  对于为什么崖口村没有卷入当年的农村改革大潮,实行分田到户呢?陆汉满说,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本领的、有钱的和有港澳亲属的,都利用了自己的条件外出打工、经商。但是农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年龄偏大,家庭负担重,又无专业,经济较困难,在农业生产大队中集体劳动,过惯了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日子。一旦分田到户,他们感到失去了依靠,也感到彷徨。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反复开了多次社员大会,也同当时的南朗公社党委商量。上级党委同意不搞一刀切。结果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不分为好,也没人要求分一份。”

  陆汉满说,自从坚持不分地以后,村里的独特分配制度就延续至今。这二三十年来,村里都是高价收购粮食。每年村集体的收入也是首先保证农业分配,然后或多或少投入农业基础建设。每年收多少,用多少。

  陆汉满心里明白,对于高价收购粮食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分配制度来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村集体经济作为后盾,这只能是理想中的空中楼阁无法变为现实。“经济是支撑一个体制发展的根本性东西,没有经济来源,无从谈起。反过来,如果不是以集体方式进入市场经济,也没办法赚取更多利润支持集体的发展。”

  既搞计工分分配 又搞股份制分红

  因此,陆汉满一直在想着怎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入上世纪90年代,崖口村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珠江口滩涂的围垦上。在短短的五六年内,完成了大片海域的围垦。村里的历史资料记载,1974年,崖口村的农业用地面积仅有5455亩。陆汉满说:“到2001年,我们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5000亩,增长了6倍。新增的土地大部分是通过珠江口滩涂的围垦获得的。”

  新增的土地对外出租,使得崖口村每年获得了大量的租金收益。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让崖口村有能力延续并发展这种村里独特的经济体制。

  走集体道路的崖口村,并不能偏安一隅,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面对市场和资本的诱惑,崖口村在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压力和挣扎。

  随着不断的围垦,崖口村的土地和村集体的财富越来越多,村里要求更多分享村集体财富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压力下,崖口村不得不调整分配模式,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发展路子,既搞计工分分配,又搞股份制。

  2002年,崖口村进行了一次股份制分配。村里把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村民集体创业围垦所得的土地,划拨了1.8万亩,平均分给每个村民5.5亩。当时一共发出了3376本绿色股本证,由村民自行管理。“当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民今后生存、生产、生活问题。”

  从土地要不要分 到土地要不要卖

  2006年,崖口村又进行了农村股份合作制,将崖口村的资源、资产全部纳入,一次性界定股民资格,但是资源、资产不量化到个人,保持集体经营模式不变、分配制度不变。这次股份制按照崖口村注册农业户籍人口发出了红色股本证3131本。

  “推行股份制的原因、目的是分配保护依靠土地的农民的收益,不致受国家日后实行户籍改革,取消城乡分治、二元公民制度的影响。两次股份制确定的股权,生不增,死不减,可以继承和赠与。”崖口村委会提供的一份书面介绍材料中称。

  但也有人认为,崖口村的两次股份制改革,实际上是在村民要求分享围垦养殖场租金收入高涨的呼声之下,作出的一次妥协。

  搞股份制,并不能完全平息崖口村发展模式的所有矛盾。

  对于村支书陆汉满来说,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如何保存集体经济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了越来越难的事情。由于崖口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随着港珠澳经济圈的融合和发展,崖口村的土地价值更加凸显。崖口村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从土地要不要分,变成土地要不要卖了。

  陆汉满坚守的原则一直是不卖地,但这引起了不少村民的争议。

  在村里提供的一本2007年10月印制、重达十几斤的《崖口村资料汇编》中记录着村里曾经发生的“大字报事件”。在这本资料中,这件事被称为崖口村“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动乱”,而事件的背后正是卖地利益的直接推动。

  第一次卖地获5.45亿元 未影响现行的经济体制

  2001年,有村民写信到中山市政府,称崖口村干部霸住村民土地不卖,村民没有钱分,干部想搞腐败。2001年4月23日,崖口村街市上还贴出了多张大字报。

  随后,由南朗镇政府组成了审计组和调研组进驻崖口村。审计结果表明,村里“干部是清白的,无任何违纪行为,只是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为何坚持不卖地呢?陆汉满说,如果我们这代人把土地卖了,我们当代人是会得到一笔较丰厚的分配,但只能是一次,以后就没有了。“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创业和守业的精神。”

  但2007年,坚守了数十年不卖地的崖口村作出了一次妥协。崖口村与中山市土地储备中心签订了一项土地征用协议,以5.45亿元卖出了该村约1.17万亩的土地。这桩土地买卖,获得了村民高达99.14%的赞成率。

  对于热衷于卖地的村民来说,卖地后他们马上可以得到一大笔钱,每人将获得14万多元现金补偿。此外,村民的养老保险另算。

  尽管在崖口村征地协调小组的14人大名单当中,并没有出现村支书陆汉满的名字,但对于这样的结果,陆汉满也只能接受。

  据悉,被征用的1.17万亩地块中还拥有地热温泉,很有商业开发价值。此外,崖口村与下沙村的交界处,长满了珍稀树种红树林。当地政府也有意依托现存的红树林资源,建设一个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被卖出的土地具体用来干什么,这个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土地利用价值很高的事情。”谭顺宁说。

  土地收益是维系崖口村现在分配制度的基石,卖了这块地后,崖口村独特的被称为“公社体制”的发展模式还能延续吗?谭顺宁说,村里原有的分配制度并没有受到影响。此次卖出的土地是2002年实行股份制时已经均分给每个村民的土地,并不是属于集体经营的土地。而集体经营的用于出租补贴集体生产、村民福利和村政管理的土地并没有卖,所以不会影响集体化生产的分配。

  理想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 能否顶住市场经济挑战存疑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正汉曾经泡在崖口村3个多月,并根据崖口村的实际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曹正汉说,崖口村这个村庄公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这是崖口村领导人的信念、理想同崖口特殊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崖口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这些环境因素恰好为陆汉满等人实现“保护弱者,按劳分配”的社会理想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外,外部市场经济的竞争给村庄公社带来持续压力,但这种压力只会迫使崖口村不断调整开发资源和经营资源的方式。如果这种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能够保持不变,崖口村的这种经济体制将年复一年地运转下去。但问题是,这些因素真能保持下去吗?崖口的村庄公社还能继续顶住市场经济的挑战吗?“卖地就是崖口村面临市场经济的一次挑战。”

  财富是继续留在集体,还是发给个人,始终是最大矛盾。而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决定着崖口村独特经济体制的未来。对于村集体的未来,谭顺宁始终抱有希望并坚信有继续坚守下去的理由,“如果一个人很穷,去要饭,谁都可以欺负他,但是如果要饭的组成丐帮,就谁都不敢欺负他们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人民公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