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薛潮:我们肩负使命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10:42  新民周刊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质量第一,把每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可持续发展工程,尤其是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撰稿·杨 江(首席记者) 摄影·潘文龙

  忙,对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而言是一个常态。自去年10月到都江堰来指挥援建工作后,薛潮就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灾区援建有太多的事情要他去思考、去部署、去协调,不过,他觉得忙得很值得,因为在6000多名上海援建者的不懈努力下,都江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援建工作快速推进,一座崭新的充满生机的都江堰正在废墟中迅速拔起。

  这几天,薛潮的心情特别地好,因为,春暖了,花开了,一批500多名的上海游客也特意到都江堰来旅游了。“上海人多到都江堰来旅游,就是对灾区重建最大的支持,在都江堰,看到上海的乡亲,让我们不再孤独。”薛潮兴致勃勃为都江堰做起了旅游推介。

  游客的日渐增多得益于上海的旅游对口援建工作,这是上海诸多对口援建工作中成效的一个缩影。

  不过,这仍然是一座伤痕累累的城市,世界上恐怕也难以找这样的先例,要在这样一座百废待兴、80%的建筑在地震中损毁、人口多达63万的中型城市开展全面的灾后重建、援建,难度非同一般。

  这就是摆在薛潮,摆在6000多名上海援建者面前的课题。

  忙,注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是薛潮和他的战友们的常态,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因为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援建工作要走在全国最前列”的目标。

  不能歇,不能歇!

  因为身上肩负的使命,因为63万都江堰人民期盼的目光。

  心碑、丰碑与口碑

  《新民周刊》:薛总指挥,很难得能抓到您这位大忙人接受我们的采访,5·12汶川特大地震马上就到一周年了,回顾这一年,尤其是在都江堰参与援建的历程,您作何感想?

  薛潮:呵呵,我很少接受采访,事情太多了。你不要写我,希望你能多给些笔墨写我们的援建干部、我们在一线的普通援建者,他们在都江堰始终是把自己当作新都江堰人,把都江堰当作第一故乡来参与都江堰的灾后重建,我一直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真的是捧着一颗爱心而来,肩负着一种使命而来。

  这里余震不断、天气湿冷、饮食不习惯……我们的援建者面临着种种危险与困难,尤其是远离大都市、远离亲朋好友、远离家庭、远离熟悉的工作环境,他们在这里已经连续奋战了两百多天。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倒的作风——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多,压不倒。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我想我找到了,因为大家始终牢记着八个字:来的时候,我们——无怨无悔,等都江堰建设完成,我们走的时候,也要力争——无愧无憾。

  《新民周刊》:“无怨无悔”、“无愧无憾”,这八个字既代表着上海援建者的精神,也代表着上海援建者对都江堰人民、对上海人民的承诺。您刚才也说了,其实援建工作面临着诸多艰辛,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去兑现这份承诺?

  薛潮:正如你所言,这八个字确实承载着一份庄严的承诺,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背负着“三碑”。首先就是心碑,我们的援建工作者必须要有一种常年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聚集到一起,这是对我们内心精神世界的要求;第二,我们追求的是丰碑,我们要求自己,用我们上海人民的援建资金所建设起来的每一座工程,都应该用我们的心碑去尽心、尽力打造成一座丰碑。

  有了心碑、丰碑,我们最终才能赢得都江堰人民、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口碑,老百姓的口碑就是老百姓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我们上海援建的成果要最终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我想,老百姓的满意是最高、最硬的标准。

  我们的援建者们正是怀着这三碑的追求参与到援建灾区的伟大事业中来的。

  《新民周刊》:那么您个人呢,作为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的总指挥,您来到都江堰后看到灾情有着怎样的感受,对援建工作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薛潮:痛心!当我踏上都江堰的土地,看到满目疮痍,我首先感觉到的就是痛心,为都江堰人民所承受的灾难痛心,同时也为都江堰人民的坚强与勇敢所感动。我们是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肩负着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上海人民的使命而来的,一定要出色完成任务。

  都江堰是四川省的极重灾区,作为一个中型城市,它有着1200平方公里、63万人口的规模,在地震中80%以上的房屋倒塌或受损成为危房,而且,都江堰又是一个世界双遗区——青城山与都江堰两个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因此,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水平在整个四川省灾后重建工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到都江堰视察时殷切希望都江堰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和示范,这也是党中央对上海援建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温家宝总理总理作出了“加快重建步伐,提前完成任务”的指示。

  四川省也对都江堰灾后重建提出了要求,要求都江堰成为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试验区。所以,上海的援建首先就要融入成都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都江堰的灾后重建规划中去。

  《新民周刊》:党中央、国务院对都江堰的灾后重建有着很高的期望,那么,上海市委、市政府又对你们提出了怎样的具体要求?过去的近一年中,我们看到上海的各级领导频繁赶赴都江堰调研指导援建工作。

  薛潮:是的。中央明确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调研,明确了援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援建目标和基本原则;上海市市长韩正两次召开市援建领导小组会议和多次专题会议,今年元宵节,韩正市长在八个月内第三次来到都江堰调研推进援建工作。我做了一个统计,仅仅去年下半年,上海就有16位市级领导先后到都江堰调研指导对口援建工作。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对口援建工作“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决心不动摇”,在援建质量、水平和服务等方面争创一流,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工程,交出一份对口援建的满意的答卷。

  俞正声书记说,上海援建要走在全国最前列。我认为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目标和追求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嘱托高度吻合的。

  6000人在做什么?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地震山崩地裂,但上海与都江堰的情谊就像这长江水一样,一脉相承,无法割断。”薛潮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着两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建立的感情。

  薛潮时常向援建干部们强调,参与援建就是在实践上海的城市精神,他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通过援建,上海人的国家意识、祖国大家庭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援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东部支持西部的战略决策,理解更深,做得因此也就更实。”

  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进驻都江堰后,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在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任务是艰巨的,时间是紧迫的。温家宝总理要求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原定三年完成的任务,韩正市长也专门要求上海援建的每一项工程都要成为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

  薛潮说,他和他的战友们一定要用上海速度、上海质量、上海规范和上海精神来做好对口援建都江堰的每一项工作。

  忙,并充实着!

  《新民周刊》:上海参与对口援建都江堰的人员有多少?怎样的组成结构?

  薛潮:目前,常驻都江堰的上海设计、建设、监理和医疗、教师、志愿者等援建队伍1200多人,施工队伍4000多人,整个上海援建队伍大约6000人左右吧。作为总指挥,我非常感谢我们的援建人员,大家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甚至夜以继日地在各自岗位参与重建。今年春节,我们坚持不放假、不全体休假,各参建单位负责人以及在建施工人员坚守岗位。

  我要强调的是,援建不仅是我们这些在都江堰的人在做,全上海人民都在参与,我非常感动的是,对口援建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的关心、支持。今年春节前后,上海各区县全部开展了“来自上海的问候”送温暖活动,慰问帮助了都江堰5.51万户困难家庭。

  也正因为有了后方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在这里才不感到孤独,从而干劲十足。

  《新民周刊》:援建重点在哪些方面展开?

  薛潮:我想,大家其实都很关心我们在这里做什么,概括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上海援建尽快帮助都江堰形成五个体系:一是教育支撑骨干体系,二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三是城乡用水、治污框架体系,四是城镇安居房、廉租房基础体系,五是支农惠民框架体系,让都江堰受灾群众直接得益、长期受益。

  我们把这叫做优质援建,同时,随着项目建设的全面推进,进一步做到硬件援建与软件援建相得益彰。目前指挥部正在统筹研究与硬件项目相配套的软件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后方专业部门的优势,大力开展紧贴硬件、务求实效的软件援助,以确保项目工程建成后能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软件培训方面我们注重四个突出:卫生项目突出技术支持,教育项目突出师资培训,基础设施项目突出功能运行,民政项目突出管理效能。

  《新民周刊》:五个系统、四个突出,兼括硬件与软件援建,涉及内容其实非常之多,你们是怎样开展这些项目的?

  薛潮:软件培训工作很多是依托后方资源进行,上海的教育、旅游、卫生、建设等部门对援建工作都非常重视,我们的援建始终得到后方这些资源的支持,上海各个区县、部门的领导也多次带队到都江堰来对接相关工作。

  《新民周刊》:您刚才说到优质援建,还有什么援建?

  薛潮:我们还有一个“科学援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突出“民生、公益、基础、功能”,注重援建项目充分符合灾区建设的长远科学规划。

  比如,我们援建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粮经综合聚集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农业基地、对口合作基地、农民增收基地,同时现代农业集聚区要想方设法和旅游结合,成为旅游观光农业、景观农业。

  我们还将援建1平方公里的综合商住区,规划充分考虑都江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打造成川西风貌、上海风情的新城区。

  初见成效

  《新民周刊》:一年了,也是一个检验援建工作的节点,你们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果?

  薛潮:对口援建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五个一批”。

  一,精心推进了一批硬件项目建设,签约启动三批七大类89个与灾区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援建项目,投资估算65亿元。其中,卫生项目28个,教育项目24个,农业基础设施等为农服务项目15个,基础设施项目13个,城乡安置房项目4个,文化事业项目2个,社会福利院等民政项目2个,综合规划项目1个。截至1月底,51个基本建设援建项目共205个建筑单体80多万平方米已经开工建设,其中78个单体结构封顶。

  二,精心创建一批优质工程,在项目建设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交钥匙”方式,涉及项目64个;“联建共建”方式,涉及项目24个;“交支票”方式,涉及项目1个。

  《新民周刊》:打断一下,你们如何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薛潮:“质量是援建工作的生命线”、“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底线”。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质量第一,把每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可持续发展工程,尤其是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对每一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可研评估、初步设计、概算、评审等各环节,组织上海、四川两地专家论证,优化项目设计方案、合理控制项目投资,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新民周刊》:援建不仅是将楼盖起来、路修起来,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恢复经济。

  薛潮:这就是我们“五个一批”中的第三个——精心协调一批经济合作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援建机制。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上海的各类企业通过投资经营、经济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到灾区参与恢复重建,上海的农业、工业、商业、旅游、高新技术等各行业企业纷纷到都江堰考察洽谈,形成了一批合作意向。两地56家企业签订了48个经济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近40亿元。

  浦发银行与都江堰市政府签署了50亿元授信协议,并在都江堰开设了支行。上海还为都江堰特色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开辟了零费率绿色通道,为都江堰农产品在上海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为企业节约入场费1000多万元,签订购销合同2.5亿元。这些都让都江堰直接受惠。

  都江堰是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是当地主要的民生产业,旅游也被我们视为衡量上海援建水平的重要标杆,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旅游对口援建。在上海市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沪上旅行社震后已经组织了6000多名游客到都江堰来旅游,在去年都江堰游客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上海游客不降反升,今年1、2月份游客又比去年同期上升10%。

  上海各区县对口支援都江堰各乡镇进行了全面对接,结队帮扶,这些都有力提振了都江堰灾后重建的信心。

  《新民周刊》:我听说,上海的教育、旅游、卫生各系统都在帮助都江堰培训人才。

  薛潮:是的,我们精心开展了一批软件援助项目,发挥上海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前或超额完成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援助任务。我们积极帮助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就业援助,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2227个、转移到沪就业1912人,在援建工程建设中吸纳灾区劳动力3000人,这些都有利于灾区群众自力更生,投身重建家园。

  援助不仅要“输血”,还要帮助灾区恢复、提高“造血”功能,为都江堰培训各方面的人才,这才是都江堰的持久生产力。将来援建工作结束,我们离开了,这些人才将在都江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民周刊》:这么大规模的援建,涉及大批工程、资金,如何加强监管,用好每一分钱?

  薛潮:这就是“五个一批”中的最后一个——精心构建一批严密监管制度,我们按照“质量、安全、规范、高效”原则,制定了20多项加强资金物资监管和项目质量安全的制度,确保阳光援建,廉洁援建。

  来自各方的肯定

  上海的对口援建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与好评。早在去年9月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都江堰人民医院住院部板房医院时就说:“这个板房好!这是我在灾区看到的最好的板房医院。”上海援建队伍闻言,倍受鼓舞。

  12月27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又从五个方面表扬了上海与都江堰对口援建工作:一是上海项目总投资走在前列,达到65亿元,北京市54亿元,江苏省35亿元,福建省32亿元;二是上海到位援建资金走在前列;三是上海启动项目数走在前列,第一批、第二批“交钥匙”基本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快速推进;四是支援方和受援方配合得好、关系融洽,双方建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调研制度、项目专人负责制等工作机制,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都江堰因此也成为这次会议唯一提到和被表扬的县市。第五就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会议认为,上海对口援建工作“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决心不动摇”和优先确保援建项目、资金的要求,不仅是上海援建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决心,而且要成为各援建省市搞好援建工作共同的目标、要求和决心。

  四川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以及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也多次对上海援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面对这么多好评,作为对口援建都江堰的总指挥,薛潮表现谦虚,他将这视为对上海进一步搞好援建工作的期望和鞭策。

  《新民周刊》:您从去年10月来到都江堰,之后一直奋战至今,您说灾区人民深深感动着你,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你如此感动?

  薛潮:对口支援工作是“双向”、“互动”的,是互相学习、联动发展、共同提升。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携手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都江堰人民的这种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这些在都江堰的上海人。

  都江堰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每一个时间刻度都让人铭记,给人启示。如果说,我们这些上海援建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都江堰人民,那么,都江堰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重灾之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上海的援建人员以及1900万上海人民。

  争创全国援建最前列

  《新民周刊》:2009年是一个关键年,温家宝总理已经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完成原定三年完成的任务。

  薛潮:是的,今年援建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首先就是援建工作的目标要求更高,我刚才说过,胡锦涛总书记希望都江堰成为灾后重建“样板”和“示范”,这也是对上海援建工作的期望与要求。

  其次,工程建设的实施难度更大,一方面,建材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进度和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随着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多工种、立体作业给施工队伍现场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今年大多数工程将完成结构施工,陆续转到装饰装修和功能性配套设施的配备阶段,将涉及深化设计、配套设施采购和各工种之间施工协调,同步配套难度大。

  《新民周刊》:我们了解,对口援建灾区的18个省市都铆足了劲,不甘落后,您有压力吗?

  薛潮:呵呵,是啊,18个省市争先创优的态势很强,不过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目的都是为了一个,那就是早日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

  为了学习各地所长,我们还主动走访了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的前方指挥部。目前各省市都铆足了劲,争先恐后。

  《新民周刊》:听说上海援建有一个目标?

  薛潮:要走在全国最前列!不过首先是要保证质量,否则就谈不上领先。

  《新民周刊》:我有一个担心,援建队伍数量多,援建工作时间长、节奏快,有的队伍已经进驻8个月,跨越了两个年度,如何始终保持目前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持续的旺盛精力?

  薛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援建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在特殊时期是需要发扬特殊精神、作出特殊努力的。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不能退缩。

  我们在援建队伍中开展了“四比”、“三赛”、“两树”活动——比工程进度、比质量安全、比文明施工、比队伍建设;赛精神、赛作风、赛和谐;树标兵、树标杆。进一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推动生产力。

  《新民周刊》:我们很关心永久性住房的建设进度,灾区群众何时能告别板房?

  薛潮:我们正在抓紧住房重建,加快幸福家园二期、惠民雅居等城镇安置房的建设和廉租房的建设,这些工程将于2010年6月、10月竣工。

  向峨等40个点位农村集中安置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正在进行。此外,我们还将推进重点建设公共服务项目,援建都江堰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

  不久的将来,都江堰人民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城市、全新的生活。

  《新民周刊》:整个援建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薛潮:住房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建是首先要完成的,总的目标没有那么快,上海援建的项目都比较大。今年5月12日地震一周年时,我们力争完成总投资的40%,到6月30日,也就是指挥部进驻都江堰一周年之际,力争完成总投资的50%,援建所有学校的土建工程要全部竣工,9月1日,秋季开学前,我们力争完成总投资的60%,确保援建的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开学,社区、乡镇卫生院、社会福利院等项目建成使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到今年12月31日,我们力争完成总投资的80%,援建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后重建、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意愿,为完成对口支援各项任务打下扎实基础。

  《新民周刊》:您对都江堰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展望?

  薛潮:5·12汶川大地震像一面特殊的镜子,映照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极端的方式检验了都江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如今的都江堰正激荡着自强的力量,升腾着发展的希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个又一个援建项目从废墟上建起,看到都江堰人民逐渐走出地震阴影后绽放的笑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无比自豪、欣慰。

  家园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在这个艰难时刻,我们理应携手重建。

  付出是值得的。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汶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