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探昆明政府执政力:5官员未接市民电话被问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09:3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昆明 政府执政力

  四季依然如春,柔情不再似水。城市、政府和市民,相互碰撞的力量,萌动着自内而外的城市变革。勤勉执政,实在为民。

  慢与快的变奏

  领导批示越来越多,文件催得越来越急,不知不觉间,宋晓林和同事们习惯了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走路的步子大了,速度也快了。以往现场调研穿皮鞋,如今办公室里也都备上了运动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笛报道

  昆明,滇池边,无车马喧。

  2007年,33岁的宋晓林从小县城政府办调到了昆明市纪委,工作依旧朝九晚五,他的生活和着这座城市的节奏,舒卷徐缓。仅一年后,一贯平和的城市气象中,民情开始沸腾。对于宋晓林等公务员而言,朝九晚五不复存在,加班成了常态。

  提供“负面报道”

  2008年2月16日,《昆明日报》用四个整版刊登了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办公电话,还详细刊登了领导职务分工情况。“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工作电话是3197977,市委副书记、昆明市长张祖林的工作电话是3166500。”

  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给波澜不惊的官场增添了些许生气,市民嗅到了昆明变奏的气息,纷纷抢购报纸,一时间“昆明纸贵”。没买到的,打电话到报社要求加印。“在读者强烈要求下,当日《昆明日报》加印了4万份。”

  全国各地媒体闻风而动。负责接待任务的公务员放弃了休假,集体练“接待功”。

  公布电话仅是一个开始,一年时间里,昆明相继推出了200多项制度和措施,触及思想、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为改善软环境,相继出台10余个文件,包括领导干部问责制等。

  这一系列昆明新政,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党政官员、客商、专家学者云集这座西南边城,“昆明的接待水平已经跟不上趟儿了”。

  昆明的变奏,源自一个人的到来。

  2007年12月24日,昆明一如既往的温润。宋晓林上午9点前到了办公室,同事们讨论着,今天,新任市委书记来了。

  当天仇和抵达昆明。在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期间,他因推行一系列改革而被媒体称为“最富争议市委书记”。昆明人,特别是昆明的公务员,对仇和既充满好奇又抱着希望。

  4天后,一次会议上,昆明官员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仇式风格”。仇和说:来到昆明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无恨无怨,所以可以无牵无挂地把工作做到无私无畏。当地媒体还接到了新书记交办的特殊任务:提供“负面报道”。事实上,仇和渴求“负面报道”的这条新闻,很快迅速演变为全国媒体的一条“正面报道”。仇和为他所领导的城市,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免费推广。

  而几个月后接连的举动,更耐人寻味,更让昆明成为“新闻高发区”。

  5名官员因电话无人接听被问责

  2008年1月底,昆明市召开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仇和在会上表态,昆明要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真正实现“阳光政务”,增加透明度,扩大群众对政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杜绝党政机构的“暗箱操作”,把工作放到群众的眼皮下,在适当的时候将向社会公布党政领导班子的电话。

  2月14日,昆明市召开的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仇和再次表态:各县(市)区、各部门“一把手”,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亮相,做出公开承诺,并将姓名和联系方式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副处级以上干部,要公布姓名、职务、分工、工作电话,同时要将其内容制作成《市情手册》摆在书店出售。

  与此同时,宋晓林被抽调到一个全新机构---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甫一到任,就接手了整理公布电话这桩重任。公务员们通宵达旦,整理出了8万多字的材料。

  2月16日,《昆明日报》整整四个版面刊登了公开电话859个。春城内每个报摊上,刊登电话的报纸都卖光了。52岁的昆明人黄士有收藏了那期报纸。

  2月19日晚上8点多,正在家看电视的黄士有电话响了,是一个陌生手机号,按键接听。第一句话刚听完,他愣了一下,随后马上关了电视。来电者称是昆明市副市长梁晓谷。黄士有反应过来后赶紧问好,他知道这是真的。

  3个小时前,他曾打梁晓谷办公室电话反映事情,当时无人接听。接着梁副市长就向他道歉,说对不起,今天下午在“两会”会场,也没有安排人专门接听办公室电话,工作不到位,让他白打了,现在有什么事情说吧。黄士有接受采访时说,梁副市长是根据来电显示回拨的。

  “在得知仇和将来昆明执政时,就预想到了昆明将有动作,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急、这么大。”黄士有感叹。

  起初,公务员们还有一丝担忧。“会不会乱了”,恰巧宋晓林被指派督查电话接听情况。“担忧是多余的,督查显示,96%以上的电话都是畅通的,群众反映的意见也都记录在案。作为公务员,我们也由此体会到,老百姓很希望自己的诉求能有一个倾听的渠道。”宋晓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一政策依旧继续实施,2009年6月,领导电话更新公布。“这不是面子工程,我们一直在查。”宋晓林说,“截至目前,因多次拨打无人接听,有5位领导被问责。”

  昆明市民清一色热捧此举。黄士有表示:“这把年纪我都不会激动了,可碰到这样的事还兴奋得睡不着觉,我是头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

  “叫醒”打盹官员

  几天后的一件事让黄士有更加激动,“那可真是我一生中闻所未闻的。”

  2008年2月20日下午3时15分,昆明市委礼堂,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现场,坐在主讲人旁边的仇和突然发现台下一位官员正在打瞌睡。

  “第X排第X位的同志,请你站起来。”

  那人没有反应,“我可以确定那个人确实是睡着了。”仇和说。

  “前面第X排,第X号,请你站起来。”仇和又喊了第二遍。

  此时,一位干部躬着身子、摸着脑袋站了起来,似乎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神情疑惑,四处张望。

  “请报上你的单位和行政职位。”

  这位官员并没有回答仇和的问题。据现场人士回忆,仇和随后并未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当场发怒,只是说“请坐下”,会议便继续。

  不过,这短暂的一两分钟,却震惊了在场的所有昆明官员。

  这名官员是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文辉。随后呈贡县很快做出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同时,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王亚华向大会作书面检查,并通过呈贡电视台向全县播出。

  经媒体报道,这则会议新闻演变成了仇和严惩开会睡觉官吏,消息在昆明各家各户的饭桌上传递。关于仇和的一切,也如同传说,穿行在街头巷尾的话匣子中。昆明人本不大过问政治,但如今,吏治新闻甚至挤走了昆明人茶余饭后细碎的生活话题。

  据报道,罢蒋文辉的官并不是仇和的本意,宋晓林也这么认为,可能是媒体做了夸大,毕竟罢免官员是要依据制度并遵照程序执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那以后,再也没人不把开会当回事了。

  如今,领导批示越来越多,文件催得越来越急,不知不觉间,宋晓林和同事们习惯了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走路的步子大了,速度也快了。以往现场调研穿皮鞋,如今办公室里也都备上了运动鞋。

  人事新政

  2009年6月,昆明市公示拟任命60名官员,这一人事安排由于拟任命人员鲜明的年龄标签而备受关注,并再次成为昆明市民和媒体的焦点话题。6月8日,昆明市对公开选拔的60名年轻干部进行了任前公示。

  “年轻”是这批干部最大的特点,他们年龄大都在24至35岁之间,有30人是“80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2名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其余都是大学学历。公示从6月8日持续到6月16日,公示通过后,60名年轻的干部将走马上任,挂职新职位两年。

  实际上,对昆明政坛来说,这并不算新鲜事。从去年到现在,昆明政坛经历了一场“青春革新”。

  2008年,昆明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00名县处级年轻后备干部,随后又面向全球公选40名年轻经济学博士挂职副县级官员。目前已有30多名“80后”年轻人在昆明担任副县长、副区长等领导职务。

  这次拟任命的60名官员中,年龄最小的赵臻刚24岁。一脸遮不住的朝气,他对昆明大胆任用年轻人“心存感谢”,“开放的昆明给了我展示才能的舞台”。

  “年轻是我们这批干部最大的优势,有活力,有上进心和做一番事业的激情。”生于1979年的潘劲是公示的60名年轻干部之一,此次他拟任晋宁县委常委。一年多前,他通过2008年昆明市第一批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考试后在晋宁县挂职一年,任县委书记助理。

  “之前昆明市35岁以下的县处级干部并不多,年轻干部的补充调整了干部的年龄结构,相对而言,这批年轻人从学历结构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培养和引进,能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潘劲表示。

  昆明市委组织部长郭红波随后在媒体上公开表态,“选拔年轻干部是改善干部结构的一项重点工作,昆明市一直有意识地在领导班子的配备上任用年轻人,昆明将逐步使年轻干部进入班子成为常态,把年轻干部的培养、任用抓紧、抓实。只要有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无论有多年轻,在一定条件里和一定的基础上,都可以任职。”

  当前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老龄化是不争的事实,加大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已迫在眉睫,也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云南大学教授熊思远认为,以往中国选拔干部都是从基层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来,基层经验丰富,处理实际事务能力较强,但往往是这种基层经验的局限性造成了许多干部见不多、识不广、不能较好地把握全局的情况。

  熊思远举双手赞成年轻的血液注入官场,“目前昆明市正在全力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家之门’,新昆明建设也在进行中,高学历的年轻干部具有更加先进的思想和国际化视野,更能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

  昆明市将2009年定为“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官员问责办法也相继完善出台。

  3月,昆明市监察局在督查中发现,有的干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昆明市有的目标工作不能按期完成,17名干部因此被行政问责,其中免职9人,停职3人。

  宋晓林所在的“软建办”(即“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刚成立一年多,却已名声在外。亲友会说,“原来你调到那个著名的‘软建办’了。”

  宋晓林则饶有兴致地向亲友介绍“阳光政务”工程。2007年,昆明市行政审批项目有506项,实施“阳光政务”后,大刀阔斧地砍行政审批项目,如今只留有96项了,昆明已是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

  眼下,这座春城,宛然流露出一股振翅待飞的气息。二环路上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堵车的司机们一边等候一边会告诉你:一年后昆明的交通肯定会通畅。■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昆明 仇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