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梁思成故居存留在京城掀起罕见笔墨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5:02  南都周刊
梁思成故居存留在京城掀起罕见笔墨战(组图)
  在王军看来,梁林故居最好的结局,是拿着图和照片,给修复了, “这代表了我们城市的觉醒,我们会得到子孙后代的尊重。”

梁思成故居存留在京城掀起罕见笔墨战(组图)
1930年代在北平生活的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故居存留在京城掀起罕见笔墨战(组图)
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宅院旧影

梁思成故居存留在京城掀起罕见笔墨战(组图)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早在1980年代就被改造成现代楼房

  梁思成故居生死劫

  作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经租住地,北总布胡同24号院,这处已丧失建筑价值的院落该不该被拆除,成了时下北京文物保护各方论战的焦点。在保护派眼里,这不仅是一座院子的战斗。

  南都周刊记者·张守刚 北京报道 摄影·邵欣

  “太太的客厅”

  上个世纪30年代,北京有个著名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就坐落在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是这个沙龙的组织者,参加者包括研究政治的张奚若、搞经济学的陈岱孙、精研哲学的金岳霖、考古学家李济以及美国友人费正清等。沙龙话题非常广泛,切磋学问、议论时局、谈文论艺。梁思成林徽因和大部分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1937年,梁氏夫妇在北京沦陷之前搬离北总布胡同24号院,这个沙龙也随即沉寂。

  北总布胡同24号院,拆迁暂时停止了。从7月10日开始,这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上个世纪30年代住过6年的著名院落,制造了一场空前的舆论漩涡。

  50岁的王国燕,是这座院子里的待拆迁户。十几天来,她看到有陌生人端着照相机猛拍自己的旧房,感到奇怪。“照这个有什么用啊,都是后来新建的房子了,没保护价值。老房子哪有这种瓦?”

  “这房子没法住了,平时都不住人,特潮。”她摇着头说,院子里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迁,她不搬走的原因是“给钱不合适”。她这间位于北侧的房子有30多平方米,拆迁公司给她的价格是每平方米5万元。“这个价格怎么走?4环的楼房都一万五了。”

  拿钱走人,对王国燕来说这是最简单的逻辑。但在她看不见的背后,一场针对这座破房子的交锋,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进行。

  王军是个惹事的家伙。正是他,还有这座已经拆了大半的破院子,让北京市文物局某些官员几个星期以来坐立不安。

  各方人士正相继卷入这场纷争。梁思成的“守灵人”王军、态度漠然的梁思成之女梁再冰、言辞激烈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态度暧昧的北京市文物局、针锋相对的京城媒体、立场不一的文物保护专家……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内,各种力量犬牙交错,复杂而纠结。

  一直到7月27日之前,他们争议的焦点是:这处已基本丧失建筑价值的院落,该不该颓然倒地,从此消失?

  一场京城罕见的笔墨战

  7月初,新华社记者王军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北总布胡同正在拆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也在其中。他抽空跑去看了一下,不由惊讶:都拆成那样了!

  在院子的一角墙壁,拆迁的通告至今仍然可见:“北京市富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了京建东拆许字[2007]第516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弘通科研大楼项目建设,并实施拆迁工作。”

  该项目位于东城区建国门附近,是二环内极为稀缺的地块。在北京市发改委的网站上,该项目房地产开工计划时间为2006年,建筑高度70米,共23层定位为公寓及商业办公项目。

  “这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接受的事实”。7月11日、12日、16日,王军一口气连发表三篇文章,呼吁“留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文中称“这处中国建筑史的摇篮,就要被荡为平地了!”这些文章,同时发表在《新京报》及其博客中。

  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立即叫停了拆迁工作。各地媒体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个院落的命运,同时,网络民意也呈现“一边倒”,支持对故居的保护。

  7月21日,异议出现。《北京晚报》突然发表针锋相对的文章,其中引用专家的观点,率先挑起争议:拿名人故居当噱头,对保护古都文化没有积极作用。

  在报道中表态的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称,“林梁故居里曾经盖起过一座红砖楼,显然已不是当年的样子……我们不能凭借简单的口口相传,就认定其应受到文物法保护。”“所谓‘故居’如今多已沦为大杂院,破败拥挤,上厕所要走出200米,我们保护的是这座城市,而非简单的一两座房子。”

  一位未具名的“资深文物工作者”更在报道中称,“林梁故居只是一个噱头,拿名人说事儿的现在可不在少数。”

  争议迅速升级。7月24日的《新京报》发表文章进行反击,称保护此院落有法可依。文末,作者王军还回忆几年前陪同一位外国艺术家探访这处故居的情景:看到故居院落保存不善,这位艺术家当场伤心落泪。

  这个感性的结尾迅速成为《北京晚报》回击的口实。当天下午,该报发表的《外国人的眼泪能成为保护的依据吗?》一文,语含调侃:“连专业的文保机构和资深文物工作者的判断都敌不过外国人的几滴眼泪,这样的做法也实在是太不职业了。”文章署名为“未名”。

  “搞文物的人出来这么说话,真的让我感到震惊。”王军说。

  就某个公共议题进行如此短兵相接的争斗,在京城媒体中着实罕见。

  7月27日下午,记者致电王玉伟,他表示采访要“走政府部门的程序”,随后,记者遵嘱致电外联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媒体上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态度,婉拒采访。

  截止27日前,在这场针尖对麦芒的论战中,北京市文物局的表态让人感觉更像一家拆迁公司,他们力图要证明的是:放弃保护,有理有据。

  立场对立的两家文物局

  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梁林故居”,到底有何魔力,拨动着各方的敏感神经?

  走在东二环内的北总布胡同中,转向东侧的一个小巷直行约10米,一座破败的门楼仅剩骨架,赫然在眼前出现。骨架下是一大堆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穿过它,院子中间兀然立着一座陈旧的三层小楼,楼前的一棵石榴树正枝繁叶茂,映照着周围的破败景象。

  北总布胡同24号院,曾经见证了中国建筑研究史的一段辉煌。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租住了这个院落,住在这里将近7年。其间被称为“太太的客厅”的文化沙龙,名骚京城。也正在这个院子里,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也是从这里出发,他和林徽因一起发现了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山西五台的佛光寺等。   

  “没有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中国的古建筑研究要推迟20年。”王军说。

  1988年,这座曾见证荣耀的院子经历了灾难性的劫难。一位开发商买下了24号院里的土地,在其中建起了一座三层的现代楼房,假山、柳树全都被清除,东厢房被拆除,倒坐房的房门被砌死。传统旧院的景象,在工程中逐渐模糊。

  “严格意义上来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从那时起就已不存在了。”24号院所属的大雅宝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颖感叹地说。

  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2年前,还和老伴去了一趟24号院。但除了那条胡同,81岁的她已经辨认不出周围的环境,“我根本不觉得那是故居,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她说,父亲梁思成没有房产,都是租住,他是搞建筑的,但一辈子没有住过自己的房子。“我父亲想保存的是北京城,不是想保护自己住过的房子。”对父亲故居的保护意见,她反应很漠然。

  从建筑价值看,经过那场改造的24号院保护价值并不大。由于房子残破,以及对名人、故居等概念厘定的模糊,北京市文物局称:该院落没有进入被保护的故居名录。

  这种态度在业内也得到了一定的理解。梁思成学生、清华大家教授楼庆西表示,故居能保护下来是好事,毕竟记录了那段历史。“但北京名人那么多,故居也比较多,又涉及到北京的建设,问题比较复杂。凡是故居都保护,这个也难说。”

  文保专家徐萍芳则对北京市文物局的境遇给予了同情。“这个故居没有定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很难插手,因为它没法可依啊。”

    媒体报道:

          7月11日  新京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部分被拆

          7月12日  新京报:拆除梁思成故居遭多数网友反对

          7月13日  新京报:梁思成故居目前尚存两处

          7月14日  新京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暂“腾人不拆房”

          7月27日  新华网:国家文物局表态梁思成故居应受保护

          7月30日  北京晚报:北京市文物局明确要求保护梁思成故居

    媒体评论:

    新京报    王军: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能否成古都保护转折点

    北京晚报  拿名人故居当噱头对保护古都文化没好处

    新京报    王军:凭啥说保护梁思成故居是个噱头

    北京晚报  外国人的眼泪能成为保护的依据吗

    东方早报  不要将拆毁梁思成故居当成个案

    新京报    梁思成故居命运预示旧城的未来

    新京报:  仅仅保护梁思成故居还远远不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梁思成故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