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整年”的关键作为:抓紧机遇进行结构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8日12:53  瞭望

  《瞭望》文章:“调整年”的关键作为

  在夯实2009年发展成果的同时,抓紧机遇进行结构调整,是2010年的施政重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 王仁贵 尚前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着眼点不仅在今年,更在明年、后年,甚至今后十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如是说。在他的印象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篇幅就在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2009年经济政策的成功主要是财政和金融“双政策”的功劳,但是,“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权威专家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2010年的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如何稳固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解决好民生和收入分配等问题。

  最复杂的一年

  “今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前夕接受新华网在线访谈时指出。

  对这一判断,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之一、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向东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2010年,中国发展环境有可能好于2009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相互影响,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对此,向东分析道,从国际看,2009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出台了系列应对措施。目前来看,这些措施效果显著,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向东表示,国际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其一,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其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近年来,有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就是最明显的表现,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其三,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从国内看,向东认为,总体来说,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向东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绝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向东向本刊记者表示,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010施政重点

  受访的多位代表和委员认为,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一些担忧也在市场蔓延。其中,尤以“天量信贷”所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和不良贷款问题,最受关注。

  对此,郑新立表示,“甘蔗没有两头甜,”去年宏观经济政策成功的同时,也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过,这个代价并不在于通胀和不良贷款。就前者而言,尽管2009年11月和12月CPI由负转正,但全年物价仍是负数,我国总供求的态势还是供大于求。而且,全球市场仍然疲软,发达国家经济短期仍难以迅速回升,仅靠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很难导致能源矿产价格的上涨,也难以出现前些年石油价格过高的情况。

  就后者而言,郑新立认为,虽然2009年银行放贷较多,但主要投向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长期来看,贷款肯定能收回。另外,随着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风险控制水平已大幅提高。

  基于此,郑新立认为,和上述“两个担心”相比,转变发展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他认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有所体现。

  比如,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继续”并不意味着“重复”,2010年,中央财政不会再用财政资金大量投资建设大项目,重点是加快已经开工项目的进度,让其赶快产生效益。

  “看今年的财政政策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其在四大拉动上能否取得效果。”郑新立表示,今年,应该通过财政政策,拉动民间投资、消费、贷款结构优化和出口,从而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货币政策为例,应优先用于保障已经开工的项目资金需求,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另外,要向消费信贷倾斜,比如汽车信贷、房产信贷等,以发挥信贷对扩大消费,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调整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采访中,代表、委员对地方政府债务给予了较大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指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地大量兴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其资金除来自中央拨款和2000亿元地方债券外,地方筹资主要依靠各种投融资平台。需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70%以上分布在地级市和县,要么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进行质押融资,要么用综合收费能力保证项目的还款能力。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本金很少,但杠杆率却很高。

  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尹中卿建议,在2010年全面落实、微调、完善、充实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债务给予更多关注。

  他认为,应该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预警机制,密切监控投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另外,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制;还要增强地方政府负债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的风险管理。

  “年度安排的经济增长8%左右是有把握实现的。不提更高的目标就是我们没必要再强调速度的提高,而是要‘好字当头’。”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2010年,应把主要目标放在增长的质量上,“要抓住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等,把这个工夫做足、做实。这也是短期的发展和中长期的发展结合的客观要求。”

  以民生为抓手

  “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民生。”谈到对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印象,向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这也是众多代表委员的共同观点。

  正如报告所言,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在众多采访对象看来,此次报告“在这方面亮点很多,让人充满信心和期待”。

  “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报告在谈及民生问题时首先就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向东说,一个典型的举动就是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同时还表示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当然,即使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不等于民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贾康向本刊记者强调,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部分人收入过低,不仅影响到他们民生状况的改善,更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贾康表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要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住房问题则是多位受访代表委员关注的另一焦点。

  “房地产的价格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人存一辈子的钱,都花在买房上了。老百姓一生中花钱最多的就是住房。”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张剑飞表示,保持房价在合理区间的稳定,保持房价与老百姓收入水平相匹配应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对此,张剑飞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价对房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不能无限制追求高地价,不能无视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利益。

  首先,要保证供应,供求关系要基本平衡。“如果市场上总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想让房价下跌就很难。”张剑飞谈到。

  其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千方百计降低建筑成本。“目前有一种做法就是工厂里做好各种设备,然后到现场安装。据我们的测算,这样建筑材料能够节约1/3,能耗是普通房子的1/10,而且这样能够保证标准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精装修的价格才等于通常方式毛坯房的造价。这就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他说。

  再有,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张剑飞介绍道,长沙目前正在探索共有产权的模式,就是中央、省、市和个人分别出资,建成的房子产权各方共有,“以后不住了可以卖还给政府,政府可以转给符合条件的人居住。假如住户要对外出售,必须把政府投入的部分还回来。通过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赞同。以前不具有产权,很多问题都不好解决。”

  “我们改革三十年了,还有部分群体的住房还没有明显的改善,还很困难,实在说不过去。帮助他们建保障性住房,既符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是一个很大的投资。”郑新立最后谈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选举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