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何能留芳百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6 10:3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作者:徐立忠 王勃的《滕王阁序》能名留后世,固然因其文脍炙人口,但与阎伯屿的慧眼识文、以质取文是分不开的。 时任南昌故郡洪州都督的阎伯屿,想让其女婿显露一下才华,早就示意女婿写好一 阎公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像他这样炙手可热、一呼百喏的人物,谁不仰承他的鼻息?如果他不以质论文,稍有偏私便可让女婿崭露头角,他完全有权把王勃的这篇佳作扼杀在摇篮之中。 阎公的另一点可贵之处是他能识得好文章。他能“暗自吃惊”、“拍案叫绝”,证明他有学识,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中国历史上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大多数做官的都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都会吟诗作文,有的且有名篇佳作传世。 文因楼成,楼借文传。我国的四大名楼何以名焉?千百年来何以屡毁屡建成了誉满天下的人文景观?世人普遍认为是“因有诗文”而名也。崔颢一首《黄鹤楼》,使得诗人李白也不敢写黄鹤楼了,他坦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的思想境界,谁能忘怀?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给世人留下“更上一层楼”的意念。如此名传百代的诗文绝唱,为楼阁的永存铸造了不灭的精神之魂。至今屹立于大地的四大名楼,不是因为它们的躯体不朽,而是因为它们的灵魂永在,它们所产生的诗文的光辉不灭。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们的长期熏陶,在此也可得到印证。 我想,如果当初阎公缺少慧眼或稍有偏私而取其女婿的一篇,那将是一种什么情况?能有滕王阁的存在和辉煌吗? 我又想到当年主持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的编辑拒绝发表英国医生詹纳的“牛痘接种治疗天花病”的论文,导致在多年之内这种治疗方法不能推广,数以千万计可以被治疗的天花病人“含冤而死”,这是一种罪过了。 读古人书,有时悲天怜人,评古道今。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名篇佳作所创造的“人文山水”、“人文景观”,对我们今天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从政从文者来说,都应该是一面镜子。 (作者系《群艺天地》杂志主编)
(编辑:羚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