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人物风流:至死想入党--彭德怀妻妹浦熙修的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12/07 15:49   新浪文化

  作者:散木   




    李辉主编的“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中有一册关于浦熙修的图册:《此生苍茫无限》,作者是浦熙修的女儿袁冬林。

  我仔细读了这本图文互动的书,蓦地想起:先父的遗物中也有浦熙修书信之类的东西。

  那是刻骨铭心的事:父亲在医院弥留时,收到浦熙修追悼会的邀请函,但是他已经不可能去参加了,那应该是无限惆怅的。此前还有一段往事让我铭记不忘:“文革”末期的1972年或1973年,父亲不顾国难未平和自己的处境,竟自费带着我上京,到大名鼎鼎的北大(彼时“梁效”何等威风)等高校去求索教学改革的经验,记得那时见了王瑶、林庚等先生,此外偷闲还拜访了不少“旧雨”。当然,这其实是一番“访旧半为鬼”的经历,着实是“惊呼热中肠”的。这中间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在全国政协所在地不远的地方——父亲先前在《文汇报》的同人、挚友浦熙修的宅子前(大概原《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也在不远吧)探问,探询的结果却是邻人的一句:“她已经死了!”就在一刹那间,父亲的眼睛失神了,他连声叹气,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十分沮丧和悲哀的。

  浦熙修死于1970年4月,她的追悼会是在1981年8月补开的。此前的3月19日,有关方面给父亲寄来参加追悼会的请柬,但此时的父亲已经沉疴难起,两个月后,1981年10月,父亲也去世了。在地下,他们可以相见了。

  一、苍茫中的老报人

  先父和浦熙修相识于《文汇报》,他们对《文汇报》也有共同的感情。

  《文汇报》是一张在中国晚近历史上有报格的报纸,它几度被强权扼杀,又几度复活(创刊于1938年1月的上海“孤岛”,后被日军逼迫,停刊于翌年5月;继又复刊于“光复”后的1945年8月,1947年5月复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6月,它再次在上海复刊,至“全盘苏化”时的1955年10月改出周双刊,效仿苏联的《教师报》,又至1956年4月“自动宣布停刊”,并正式改为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报》,且迁往北京,又于这年的10月恢复),它在历史上曾标榜“不偏不倚,无党派色彩”,“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发表社论,力求大公无私,一方为民喉舌,以民间疾苦向当局呼吁,一方发挥舆论力量,启迪民智,以促进宪政之实施”,而且表示这种报格是“过去如此,今后亦然,同人矢志保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报格”(1945年9月6日《复刊辞》),于是在战时和战后的中国语境中,其命运就有如其他民间报纸的《大公报》《新民报》等,于暮色苍茫中饱经风雨。

  浦熙修原先在南京《新民报》当记者(1936年加入)。她之所以成为一名有名的女记者,是她认定“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后来在战后的政协会议期间她声名鹊起,那时她写了许多漂亮的人物访谈记,并被称为是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所谓“四大名旦”,就是四位“女记”——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前三人还曾被称为是“三剑客”)。当年浦熙修一纸揭发国民党高层腐败的报道,如党国要人的眷属带着洋狗从香港飞渝的报道,让标榜“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大跌颜面,丢脸后的国民党索性用拳头去对付那些所谓的“无冕之王”,就在“下关事件”中,浦熙修被饱以老拳。雷洁琼回忆说:当时“为了想保护我,她全身趴在我的身上”,结果她“受到打击更大,几乎晕过去了”。继之,《新民报》也被查封了。但浦熙修却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这次挨打,提高了我的政治认识,我认识了共产党不能放下武器的道理,我也认识了武装革命的意义”。此后,徐铸成在香港创办《文汇报》,浦熙修开始作为南京特约记者为之撰稿,不想又被国民党当局所逮捕,锒铛入狱。浦熙修被捕前所写的文章的标题是“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她的光荣入狱正是“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的一个节目。当“挣扎”告尽,浦熙修在周恩来关怀下和罗隆基全力营救下光荣出狱,坐了整整七十天班房。随后,她出现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在周恩来介绍之后,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你是坐过班房的记者”,那无疑是最高的称赞了。与她相识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浦二姐”。

  家父的“报龄”比浦熙修稍晚几年。取《徐铸成回忆录》中的记录:1940年,“我在香港又与(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先生见面。她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抛开《京报》馆及所有产业,只身到港,……她有一长婿郭根即家父——笔者,青岛大学毕业,中、英文均极有根底,但为人呐呐谨厚。汤先生向我介绍,我即延入《大公报》,顶蒋荫恩兄缺,编辑要闻。”此后1941年,徐兼任《中国评论》总编,“由郭根负责编稿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徐、郭逃出香港,在桂林开馆(《大公报》桂林版),复又因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溃败而迁往重庆,由徐主编《大公晚报》,“先期到渝之郭根任要闻编辑”;“某日,忽以主标题未按(曹)谷冰意制作,立以‘不服从上级命令’之罪,宣布开除。”至战后的1946年,徐铸成也退出《大公报》复归《文汇报》,跟随其到《文汇报》的有原《大公报》的郭根、金慎夫等,改版后且由郭根任总编辑,编辑部中还有黄裳、柯灵、刘火子、李龙牧、梁纯夫、金慎夫等。“到了是年底,郭根辞去总编辑职,自愿赴(北)平当特派记者”;“去北平后,他写了不少有关学生运动出色的报道。”

  在战后的中国,《文汇报》不啻是一面旗帜,当然它是标榜“民间”也即捍守市民社会的公共平台的,如其灵魂人物徐铸成所说:“一张真正的民间报纸,立场应该是独立的,有一定的主张,勇于发表,明是非,辨黑白,决不是站在党派中间,看风色,探行情,随时伸缩说话的尺度,以乡愿的姿态,多方讨好,侥幸图存”;至于《文汇报》其他的“中坚干部”也“都有这种共同的认识”,比如特约记者浦熙修。郭根以为:“这就是促成《文汇报》起来的最重要的因素”(《记徐铸成——我所知道的一位自由主义报人》)。这样一张的报纸,其后来的命运可想而知。

  上海解放后,由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夏衍、副部长姚溱尚能“体谅老知识分子心态,遇事推心置腹,披沥交谈”,《文汇报》的老报人还算“心情舒畅”,其时,郭根复任总编辑,此后因故离去。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