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日本欧化走了弯路 以为模仿就可强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1/12 12:14 环球时报 | |||
作者:乔林生 日本东京帝国饭店南侧的大和生命保险大楼前,有一块“鹿鸣馆遗址纪念碑”。碑文写道:“这里原是萨摩藩豪宅遗址……明治16年在此修建了鹿鸣馆,成为鹿鸣馆时代的发祥 鹿鸣馆成外交场所 鹿鸣馆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樱州山人中井弘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之所。工程占地约1.45万平方米,历时3年,耗资18万日元(约合现在40亿日元),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笔巨额经费。 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1200多人。井上馨在典礼致辞中表示:“友谊无国境,为加深感情而设本场……吾辈借《诗经》之句名为鹿鸣馆,意即彰显各国人之调和交际,本馆若亦同样能成调和交际之事,乃吾辈所期所望。” 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井上馨等外交官为了专门招待欧美高级官员,经常在鹿鸣馆举行有首相、大臣和他们的夫人小姐们参加的晚会、舞会。为了便于住在横滨的外国官员参加,日方还在舞会召开当日晚8点半,开通从横滨到东京的专列,客人到达终点站新桥后,再用人力车拉到鹿鸣馆。这里,时常能见到帽插羽毛、拖着长裙的欧美贵妇人出入;馆内鼓乐喧天,彻夜狂欢。 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鸣馆外交”。 上层社会全面效仿欧美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23万,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 井上还认为,学问、艺术方面学习欧美自不待言,各种法规、制度以及社交礼仪也要模仿欧美。于是,1885年日本先后设立了罗马学会、英吉利法律学校和法国学会等,这些机构对日本的学术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1886年8月,井上馨与森有礼、涩泽荣一等人还撰写了戏剧改良会宗旨,并于翌年4月邀请天皇和皇后在鸟居坂的宅邸观看戏剧表演。明治政府领导人为使日本尽快实现近代化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和日本国民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