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人物风流:一代老文艺工作者沈容的绝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02/07 13:34   中国妇女报

  作者:丁东

  她写了很多吃饭穿衣,儿女情长,以及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文字……
 

  82岁的沈容走了。她的书正在印刷厂里印制。她没有来得及看上一眼,便这么匆匆地走了。

  初识沈老,谈不上有多少思想交流。只是形成了一种印象,沈容是一个很随和的老人

  我认识沈老,是因为她的先生李普。最初的接触,还不是因为出书。

  2001年初冬,山西记者高勤荣的妻子到新华社老记者戴煌家求援。高勤荣因为揭露运城假滴灌的黑幕,得罪了当地权贵,被罗织了3项罪名,判处徒刑12年。戴煌经常为弱者打抱不平,有“青天”之誉。他和我商量怎么办。我说,可以通过《南方周末》等媒体呼吁一下。署名的时候,他征求了邻居李普沈容夫妇的意见,把他们的名字放在前面。戴煌说,他们资格比我老。

  此后,我又有机会和他们夫妇一起参加过饭局、郊游,但和沈老谈不上有多少思想交流。只是形成了一种印象,沈容是一个很随和的老人。

  直到去年冬天,李普老找我去他家商量编辑一部文集的事。临走的时候,李普拿出一篇打印的文章,递给我说,你可以看一看。

  回家之后,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沈容的一篇近作——《热闹的月坛北街》。我一口读完,不禁连声赞叹:太精彩了!

  我多年从事编辑工作。遇到一位好作者,就是编辑的一次节日。这几年,每次拿到好稿,都像过节一样高兴,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我让妻子邢小群看,她也称赞:“好”。不久,山东画报《老照片》主编冯克力来北京组稿,我又让他看。他作了两个字的评价:“绝了!”并且提议,把沈老的文章拿到自己编的杂志上发头条。我说,听说沈老不想发,有些事情比较敏感。他说,那就找沈老磨一磨。我们一起去找沈老商量,沈老又拿出几篇文章。大家当场决定,有照片配合的,发《老照片》;没有照片配合的,发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温故》。

  不久,刘硕良先生成立文化公司,和我商量图文书的选题。我说,沈容的文章很精彩,照片也很丰富。他说,可以出。

  于是,我去沈老家,向她提议,将这些年写的回忆性散文编一本书,书名取她两篇文章题目里的地名《从西柏坡到钓鱼台》。沈老说,还可以加上红岩村。我说,那就叫《红岩村西柏坡钓鱼台》吧。后来,刘先生将这本书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丁宁,是我妹妹,她说,这个书名审批起来比较麻烦,于是改成了《红色记忆》。

  李普老让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中国的习惯是长者作序。沈老是长辈,我这个晚辈为她作序,真是一点自信也没有。

  沈老回忆生平经历,主旨不是作为光荣炫耀,而是作为历史反思

  这本书,由二十几篇散文组成,合在一起,是一幅完整的人生长卷。沈老回忆生平经历,主旨不是作为光荣炫耀,而是作为历史反思。反思是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十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激烈的阶级斗争。沈老参加革命六十多年,她曾感慨,活过来真不容易。虽然身为老革命,也担任过比较重要的职务,但运动一来,想过老百姓的日子都很难。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避免挨整和保持正直,往往成为两难选择。沈老直面惨淡的人生,如实地讲述其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出她青年时代忘我地投身革命,中年无可奈何地经历政治运动,晚年走向觉悟的心路历程。

  [1]  [2]  [下一页]

  (编辑:燕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