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历史解密:回忆列宁时期的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8 16:38   炎黄春秋

  作者:尹彦

  十月革命到列宁逝世的六年半时间,俄国共产党竟然历经了夺取政权、政权岌岌可危、千方百计保住政权及巩固政权几个时期。“党处在内外十分强大的敌人包围之中。”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到党内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十月革命后至列宁逝世前,俄共(布)共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五次全国代表会议,45次中央全会。在77个月中,党的最高机关召开了这么多次会议,集体决策党政、军队、国家大事,实现了党代表大会对中央委员会及各级党组织的监察。在这些会上,不走形式,不搞过场。没有权势的压力,没有阿谀奉承,没有吹捧粉饰,更没有恐怖,与会者能自由发表意见。通过的各项决议大都经过热烈的讨论、争论,而且注意到各方面的意见。仅仅从这一点看,也可谓党内民主黄金时代。

  斯大林时代的党代表大会及大部分中央全会,有如“导演的戏剧”。剧本、角色、台词、导演都是事先已决定了的,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但没有自由民主的气氛,没有不满,更没有持有不同意见的派别。而列宁时代,尽管政治险象环生,党和国家“经历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灾难、贫困、牺牲”。但是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中央委员会,依然按照召开,党内民主依然生气勃勃。不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用托洛茨基的话说:“党内有进行批评和反对的充分自由。”没有哪一次会议是停留在欢呼、鼓掌一致通过上,更没有把党的会议变成一言堂,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更不在党的会议上实行极端集中制、战斗命令制,而是切切实实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的“十二项可以”。

  1.可以作观点不同的副报告。

  在未形成决议前,领导集团认识不可能一致,他们对形势的估计与分析,对事态的发展的预测,对战略、战术、政策的设想,对重大人事的安排与变动,对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的评估不可能一致,会有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主张。“没有意见分歧,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这是斯大林1917年二月革命后说的话。因此,列宁时期在全国及地方的党代表大会上,可以作与主报告观点不同的副报告,以表达不同的意见、不同主张,通过讨论、辩论、表决,作出大多数人同意的决定。如此事例很难尽举,试举典型的三例:例一,1917年4月,全党七次代表会议,151名代表讨论列宁的《四月提纲》,列宁与加米涅夫分别作正副报告,加米涅夫、李可夫等反对《四日提纲》,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尚不成熟。经过讨论,会议拥护列宁的提纲。例二,1918年5月14日至17日,俄共莫斯科区域局举行党代表会议,讨论目前形势。莫斯科党的负责人洛莫夫代表“左派共产主义”作主报告,他猛烈批评党的内外政策。随后列宁作副报告,驳斥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各种错误观点。会议对两个报告进行了讨论。两个报告人——列宁和莫洛夫又分别作了总结报告。最后会议以42:9通过了以列宁报告为基础的决议。“左派共产主义者”遭到失败后,声明他们拒绝参加新的俄共(布)莫斯科区域局委员会。很快局势的发展证明列宁正确,反对派承认自己的错误。例三,1925年4月,在俄共十四大,斯大林作中央工作报告之后,紧接着由季诺维也夫代表反对派作副报告。因为根据各代表团代表商定的规定,各个代表团,只要有40名有表决权的代表要求,就可以提出一名自己的副报告人。虽然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等反对派,未能吸引到会代表站到自己方面来,但这说明,列宁逝世前后,在各种党的会议上作观点不同的副报告,以供比较、选择,未尝不是一种寻求正确决策的方法。因此是符合党章规定的,并被视为正常与成熟。这里有一个较为生动的事例,1921年9月19日,彼得格勒党组织召开党的积极分子会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还兼管着彼得格勒。他作了主报告,省委书记格乌拉诺夫作了副报告。在1700名与会者中,赞成季的只有三四百人,而赞成乌的却有一千三四百人。季诺维也夫自然不满,向中央作了报告,指责格乌拉诺夫等有非党“倾向”。中央选出(列宁、斯大林、莫洛托夫)三人“专门委员会,讨论了季的信,由列宁执笔回了信,向季指出乌等并没有“那种倾向的倾向”,“有的是多数人想成为多数并取代另一批人的合理愿望,而您正是通过这一批人来‘管理’另一批人。人们成熟了,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的愿望也是合理的。”

  2.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出自己的动议、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可以按纲领选举党代表。

  1920年,托洛茨基提出了“工会军事化”、“工会国家化”,因为十月革命后他长期指挥战争习惯了,想将军事体制移植到工会。这自然引起工会领导人的反对。列宁批评托洛茨基的观点,认为过了头。布哈林则持折衷态度但稍偏托的姿态。1920年11月的莫斯科区域党代会代表选举,极左反对派集团获得124个代表席位。中央委员会只比它多获得三十名追随者。1920年12月7日,党中央讨论此事,列宁以一票之差处于少数派的地位。列宁认为事关重大,不可马虎,建议将工会问题提交全党讨论。1921年初,工会问题的争论由中央波及地方。彼得堡党委支持列宁纲领,但莫斯科党委反对列宁的纲领。1月12日中央全会决定:必须进行完全自由的争论,任何党组织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党内先后出现了有自己纲领的八大派别。在党中央的有托洛茨基、布哈林联合派,列宁为首的“十人纲领派”,此外还有“工人反对派”等等。列宁两次著文批判托、布的错误。正在热烈争论之时,政治局势急遽恶化,喀琅施塔得暴动像惊雷(因为它是自己的军队乃至自己的党员参加的叛乱),向全党发出了危险警报,争论渐渐停止。因为争论的局面变得极其危险。列宁在十大开幕词中严肃提出:必须结束争论;党必须团结,党内不允许有反对派的存在。他说:要把这些“确定下来,变成党必须遵守的义务,变成法律”。不过在俄共十大,还是由季诺维也夫代表十人纲领派作了报告。托洛茨基代表联合派、普尼柯代表“工人反对派”作了副报告。各派另派两人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大会最后的表决的结果是:“十人纲领获326票。其余两派分别获得50票和18票”。最后经过稍加修改的“十人纲领”成为大会决议。与此同时大会也通过禁止那些“具有特殊政纲”、“闹独立”、“建立集团纪律”的派别活动。但并未禁止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在适当场合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建议,同时允许和鼓励对党的缺点进行绝对必要的批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十大之前,俄共(布)中央全会1921年1月12日的曾经作过决定:十大代表的选举“可以按不同纲领”进行。按照禁止派别活动的精神,这个决定自然是“违规”的。所以,如梁赞诺夫就建议“代表大会最坚决地谴责派别活动,同时,也同样坚决反对按不同纲领进行代表大会的选举”。应当说这个建议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却遭到列宁的反对,代表大会也否决了这一建议。列宁说:“决不按不同的纲领进行选举。我认为这是我们无法禁止的。”“如果发生了根本的意见分歧,是不是能够禁止把分歧意见提交全党来裁决呢?不能!这是一种奢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建议加以否决。”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