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毛泽东到蒋介石 他们用长征改变中国(6)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19 15:05 时代人物周报 |
蒋介石从1927年开始聘请那些声名显赫的德国退役将军担任军事顾问,为其制定军队改革方案,训练军团,甚至亲自参与指挥作战。“许多人从这里得出结论,认为希特勒因此想扶助中国制衡日本,但实际上,这些退伍军官是以个人的名义来的,他们并不代表当时德国政府的立场。”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说。 自从甲午海战输给了用德国军事理论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后,中国的军阀就倾向于从德国人那里学习军事,蒋介石也不例外。德国顾问在中国活跃了10年,直到1937年希特勒下令他们回国为止,总数多达130多人,为首者称为总顾问。这些人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认为,鉴于他们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和当时军阀的各自为政,这些人对于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作用,“仅限于训练士兵”。 在德国军事顾问中,冯·塞克特是蒋介石最信任和器重的,蒋介石从他那里找到了自己所需的理论——独裁主义。在一次应蒋介石之邀到庐山为军官训练团演讲时,冯·塞克特的开篇便是:“在一切权威荡然无存的时候,只有一个来自人民的人才能确立权威,这个人就是来自人民却又不同于一般人民的人,他必须是个独裁者……” 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的冯·塞克特,在一战期间就已担当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要职,战后又任巴黎和德国代表团军事代表,1926年,他以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退休,此后仍然活跃在政坛。在担任国防军总司令期间,他提出并实施了建立10万“袖珍陆军”的计划,被称为“国防军之父”。虽然他实际担任蒋介石的总顾问时间不足一年,其独裁理论却影响了蒋介石一辈子。 冯·塞克特的名字被记载进许多本书中,是因为他的“碉堡主义”在1934年打败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走上长征的漫长道路。但他对当时中国的实际影响远不止于此。 1934年8月,冯·塞克特与南京政府做成了一笔大交易,用德国军火换取钨矿和锰矿。在1935年和1936年里,几乎中国出产的全部钨矿都被拿去与德国交换武器,到德日结盟时,德国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而中国则成为德国最大的军火买家,超过四分之一的德国军火都卖到了中国。这就是冯·塞克特的生意。 冯·塞克特在1935年4月因病回国后,不久便去世了,他的助手法肯豪尔接替了他的位置,但法肯豪尔面临着更加棘手的局势。1935年底,日本与德国暗地里已经达成协议,公开结盟只是一年以后的事情,对于希特勒来说,中国的价值仅仅在于抓住最后机会再作一笔投机生意而已。而一些德国顾问对中国日久生情,1937年两国断交后,法肯豪尔和其他德国军事顾问仍然冒险留在中国,有的甚至直接参与了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希特勒下令通告在华德国顾问,如果迟滞不归,将以叛国罪论处,当年7月,所有的德国顾问终于离开了中国。 以冯·塞克特的资历,他清楚地预料到了未来几年将会发生的这一切,并在最后的几个月内作了最大的努力。1935年7月,他的助手法肯豪尔起草了“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卓越的军事眼光,中国的抗日战争基本上是按照他们预言的时间段进行,直到最后获得胜利。 陈毅 那时很瘦 “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1935年4月,陈毅写下了他一生中最沉郁的诗句,这两句诗是悼念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和红军总政治部副部主任贺昌的,他们都死在了1935年春天。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的时候,陈毅因为腿伤而留了下来,此外,这也是因为他在5月所写的那些被批判为“鼓吹游击主义,实属典型的机会主义”的军事论著。1934年10月9日,红军和中央机关即将开始长征前,周恩来到医院看望陈毅,并告诉他,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领导斗争。 以陈毅在红军中的地位,直到中央转移前才知道这个消息,对他而言,这无异于被遗弃了。留下来的红军将领,还有项英、蔡会文、陈丕显、刘伯坚、毛泽覃等,以及两个体弱多病不适宜长途跋涉的人:瞿秋白和何叔衡,他们在转移的途中遇敌。留下来的红军干部大部分都没有逃过还乡团的追捕而壮烈牺牲。 在红军走后的一个月内,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指挥的留守部队一退再退,最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于1935年由项英、陈毅统领来到粤赣边界的油山落脚,开始了3年的南方游击战。 在陈毅来到油山后不久,余汉谋率领广东国民党第1军和第2军的第4师以及江西保安团、“铲共团”约5万兵力,对赣粤边游击区进行“清剿”。每天早晨,粤军都以营连为单位,组织“清剿”队,进山“搜剿”,傍晚才返回驻地。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再次被划分为十多支小分队,在方圆八百里的油山与敌人周旋。陈毅和项英都带着伤,不仅不适合野外生存,连活动都成困难。很多次,敌人就从他们隐蔽的地方走过,但他们总是在绝望中获得好运,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 这段时光,给陈毅带来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成为文学创作的好题材,这些传说有些是真的,但有些并不是他的,总之,他被认为是一个有福气的人。有一次,他发着烧,断了粮,坚持了8天,已经昏迷过去了,围剿的敌军才撤离他所在的那片地方,但他居然又被游击队员找到了。此刻,他们既没有电台可以和外界联络,也没有建立起地下联络站,完全不知道中国革命进行到何种阶段。由于国民党的铁桶政策,游击队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粮食顿成问题,他们必须要为生存而奋斗,用陈毅的话说就是“像野兽一样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