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专题 > 正文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MBA办学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9:36 中国财经报道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MBA办学热潮

袁宝华 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MBA办学热潮

赵纯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MBA办学热潮

郑绍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财经报道》4月6日播出节目《解密中国MBA》第三集:MBA办学热潮,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解密中国MBA》。过去,一提起MBA这三个字母,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现在可不同了。在以汽车、房产、手机等产品为主导的广告世界里,也出现了MBA的身影。随便翻开一本财经类杂志你都会发现,里面有不少MBA的招生广告,包括国内著名大学的、中外合作大学的、国外学院以及民办的MBA项目。这也许验证了目前人们对MBA的印象,它是五花八门、价格昂贵的商业产物。MBA教育真的是这样吗?

  1986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袁宝华,率团赴美考察,人们发现,由经委系统官员中组成的考察团中,多了两位中国顶级大学的教授——清华大学经济学院的赵纯均、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邵韩青,他们此行随团的主要任务,是对美国MBA教育进行全面的考察。

  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回来以后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了。人民大学开始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清华的经济学院也把重点放在工商管理”。

  1988年的12月份,国内六所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和一些教授聚集清华大学,论证在中国举办MBA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这个会议结果报告到了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委,等待批复。

  1989年下半年,关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争论升级。MBA,作为西方市场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物,究竟要不要办,一时拿不定主意。大连的中美和北京的中欧管理培训中心相继处于停顿状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郑绍濂:“在1990年我跟清华大学管理院长赵纯均我们两个人在闲聊。就是,吃不准,到底将来我们将来会不会恢复计划经济,所以我们两个开玩笑,如果恢复计划经济,我们两个学院就拉倒了,他回去搞自动化,我回去搞数学。”

  1990年批复终于下达,有关部门同意在清华、复旦、人大、南开等9所院校试办MBA。1991年这几所大学的决策人聚集南开大学,统一协调了各自的办学方案,管理教育第一次从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学教育中独立出来,探索MBA的中国之路。但报名时却门可罗雀。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赵纯均:“在一开始的时候,九所院校1991年正式招生,全国总共只招到了84名学生,人数非常少,有的学校只有几个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郑绍濂:“社会上包括企业界对MBA是什么东西,不清楚,所以我记得第一次我们招收MBA的时候,我们还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有的报纸就把MBA,误登成NBA,就是他自己就知道有篮球赛,不知道有MBA。所以很不了解,而且我们费了好大的劲,第一届学生只招了七个人。”

  MBA在中国从一开始面临的就是种种窘迫:社会认识不足,生源不足、经费不足、教师不足。唯一充足的是这些先行者们的信念——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培养大批懂管理的人才。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东风劲吹,满眼春色。在这些管理学院的院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发展MBA教育的同时。另一些人开始为中欧管理中心的前途奔波了,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正在加快开放步伐的上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杨亨:“当时作为欧方提到这个想法,应该说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最欢迎的。也最愿意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因此我们作为欧方决定搬到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列:“办这样一个专门培养MBA跟EMBA这个学校,可以各个渠道引进欧洲的甚至是美洲的办学的思路,我认为是非常非常好,非常需要,而且非常及时,所以我很积极的态度参与了这个。”

  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中欧也是在一个很好的时机,如果早一点,也许,需要的时间就更长,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们基本上对中欧的批准是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暂行条例来批的。我觉得是在这以后我们才正式公布的。可是那时我们已经有这个条例在手上了,”

  水到渠成、一拍即合。停顿多年的中欧合作项目,南迁黄浦江畔,在浦东开发区建起了自己新的校舍,更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欧共体、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大共同组建董事会的方式,独立运作。但是,生源仍然是决定他们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当初我们请了不少,工业局改制成为集团公司嘛,请了很多公司的领导,去访问他们,或者跟他们一起吃饭。希望他们能够派他们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到我们学校来学习,但是几乎是,走了那么多公司,没有一个公司派一个人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尽管我们当初给国有企业有很高的奖学金,我记得当初好象同样参加一个课程,国有企业的学费是外资企业的十分之一,但是当初还是很少有人来,”

  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对MBA的认知程度开始提高。获准试办MBA的大学扩展到26所,为了整体提高中国MBA教育水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赵纯均:“当时26所学校所得到的招生名额,可能只有几百人,比9193年的情况还往后退,和经济发展的形式很不适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任,袁宝华同志,就给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写信,反映了情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根据中央的精神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就对MBA的招生的名额,办学的规模,给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

  学校多了,招生名额增加了,可以放开大干了。但习惯在传统课堂中讲解经济学的老师,对MBA的教书方法依旧陌生。想邀请国外的教授来培训教师,经费却没有出处,郑绍濂决定放下知识份子的架子,靠自己的面子想办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郑绍濂:“我想办法找正大集团的董事长谢国民先生,我写了一封信件给他,讲清楚我们中国现在开始搞MBA,这个事情怎么重要,现在碰到的困难是培养教师,是不是请他慷慨解囊啊,我们预备搞八门课,每门课我们预算需要十万块钱,能不能支持我们80万块钱,让我们这件事情做起来。大概两三天之内他就回信,就是同意这个事情,而且很快把这笔钱汇到中国来。”

  利用这批捐款,MBA试点院校许多老师得到了系统培训。艰难中前行的中国MBA,也开始思考与市场接轨的道路。MBA是一种职业培训,由各学校单独招生,没有统一的考试,一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招收标准难免松动,于是MBA是花钱买文凭的说法流传开来。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赵纯均:“1994、95年,不断有告状信在上头。也不止是MBA了,别的什么BA也差不多,别的什么M也差不多,不断的有告状信在上头。那告一个状纪委派人下去查嘛,那你工作量多大啊,所以后来才为什么会联考,所以他历史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联考,恰恰这个联合考试把这条路堵死了。”

  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对MBA入学进行统一考试。MBA在26所大学并不肥沃试验田中,顽强地生长。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欧国际商学院员,又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尴尬,那就是一直悬而未决的学位问题。按照国家学位规定,合作办学必须是依附中国大学的二级学院,国家才承认学位,而中欧是独立法人,又没有本科,是不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教育部是承认我们学校的,承认我们作为一个特区的,也给我们很多帮助的,但是这个学位,按照原来的规定就不授予。”

  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如果不作为交大的二级学院,他们就必须自己解决这个学位问题,那中国就不能承认,我觉得这也是合理的,不能因为说你是个国外的学校进来,我们就把国内的学位条例破掉了。”

  很长一段时间,中欧MBA的毕业证,只有4名教授的签名,用他们个人的声誉,保证学生的质量。直到2001年,教育部以特批的方式,专门下文承认中欧的学位,这时的中欧已经被国外机构选入世界百强商学院。

  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完成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国家经贸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从国企管理人员,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在职攻读MBA,这些学员中处级以上干部高达70%。从使用者的角度,肯定了MBA教育的成效,同时首开MBA在职培训的先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我觉得MBA的发展迅猛这是市场本身的需求决定的,由于我们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企业发展需要大批的管理人才,另外我们对外开放,国外很多投资进来,国外的大公司也纷纷进入中国,他也需要寻找中国本土的管理人才,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本身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起来了,民营企业在他成长的初期,他对管理他是不够重视的,主要是凭经验,但是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他就感到,专业管理人和专业管理知识的需要,”

  1997年,MBA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报考人数增至3、4万人,各学校相继提高学费。于是,MBA就是高阶层、高学费、高收入的说法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起来。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客观地讲,这些年来,我们的商学院,或者其它的管理商学院,应该说从实力和办学效益和收入上都是应该持续增长的。这样来说,在持续增长过程当中这是全国性的。”

  尽管对于MBA的怀疑一直就没断过,但各个院校对于MBA教育的办学方式却始终在探索中。1987年,天津财经学院为了培养管理方面的教师,与美国一所大学合作办学,成为国家批准的第一家联合办学项目。天津财院可能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次试验,探索出了MBA办学的另一种模式,1996年后,不少商学院都开办在中国读书,拿国外文凭的合作办学项目。1997年,国内顶尖经济学家云集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办的国际MBA项目,将这种方式的含金量,推向极至。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我们的课程当中,有将近一半是由海外的教授来教的,那么第二个这是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下创办的一个国际MBA的一个项目,有另外一半课呢是由对中国经济有深入研究的教授来教的,我想这是我们北大国际MBA项目,跟国内其它的项目不一样的地方,其它的是,像有国内自己的大学办的,它没有那么多外国的教授来教,也有不少的是跟国际合作的,他当然有不少教授从国外来的,但是他们没有一般这么多专门来研究中国经济的教授也在教他们的课程。”

  当MBA成为时尚,成为需求时,当公办大学招生的联考,成为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门槛时,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利用各种方式,瞄准市场,捕捉商机。各种民办的,联合的MBA教育不断地出现在人们面前。MBA办学的急剧扩张,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这不但令许多学子们感到茫然,就连MBA的教育者们也颇为头疼。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这当然牵扯到整个社会的管理。不仅仅是商学院的管理。,当然教育部要管理,教育部门应该把那些野鸡的,我们往往是外国人来了,外国商学院来的,不管是正规的,还是名牌的,还是野鸡的,只要外国来合资一下,合作一下,发两个文凭,这是不行的。”

  资本追逐利润,这是经济学上不变的真理。百年树人是中国的古训,在追求短期利润和保持教育的本质的博弈间,赚钱还是育人,已经超越了教育的本身。

  下期节目预告:是贵族俱乐部?是学校赚钱路?EMBA究竟有多大含金量?欢迎明天22:05继续关注《中国财经报道》特别节目——《中国MBA揭密》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22:05至22:25(首播)

  周五: 23:15至23:35(首播)

  周一至周五:09:38至09:58 (重播)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