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外地加20分与教育的地方化格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4:20 中国青年报 | ||
上海市近日规定,为鼓励上海考生报考外地高校,提高外地院校在沪的录取率,今年将采取新的投档办法,即对一批、二批、三批中第一、第二志愿填报外地高校的考生,在其填报外地高校时,进行加分投档。其中第一志愿加20分投档,第二志愿加10分投档。(《东方早报》2月23日) 对这则新闻,网络上批评或反对的声音较多,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政策带有地域歧视
与其说地域歧视,不如说上海人不愿去外地上学的现象,跟教育的地域性差异有关。上海人加多少分对其他省区市的人来说并不要紧,大家的不满也主要不是这20分,而是它引发出了我们对当前教育呈现出地方化格局有不同意见。 专家学者们一直在呼吁教育的均衡发展,希望每个人都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权,但这种追求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为现在各地的经济水平相差较大,教育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不同省区市所拥有的高等教育在质和量上悬殊明显。而同时,目前的高考招生政策是按地域划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便出现了教育的地方化格局。即高等教育的水平、受教育的机会、选择大学的意向都体现出了地域色彩。经济好、教育发达的省区市,大家可以挑挑拣拣,不愿去更差的地方上大学;而那些经济较差、高等教育发展较慢的地方,则不仅要考更高的分才能上个普通大学,而且还巴不得考到外地去,因为外地的大学更好。 我们所谈的教育均衡发展、机会均等是从全国而言的,而现在的优质资源分布、教育投入、招生政策等体现出的却是较重的地域色彩。较大的地域差异,使得各地之间存在一堵墙,互相隔绝,也使得地方政策只能做到本地均衡,维护本地学生的同等受教育机会。有问题的教育环境会导致有问题的对策,于是,就出现了高考移民、只考本地学校等现象。与其为上海的加分政策争来吵去,不如反思一下当前整体的教育环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更趋合理。 杨绍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