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学术打假“技术含量”为何却屡屡奏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0:18 红网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被免职。在之前,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曾发文质疑杨杰教授的履历造假,并在网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北京晨报》4月25日)

  方舟子是如何发现杨杰涉嫌履历造假的呢?很简单:根据同济大学公布的材料,杨杰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方舟子后来便到科罗拉多大学官方网站一查,发现根本找不到杨杰的名字,后来经调查发现,杨杰确实在此校当过助理教授,这离终身教授还有很远

  方舟子仅仅是到外国大学官方网站上查一查,就发现了杨杰可能涉嫌履历造假,这种方法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然而,类似如此缺乏“技术含量”的方法,却成为了方舟子查假打假屡屡猎获的“利器”、“法宝”。这并非是说方舟子本人“本事不济”,缺乏更多“高技术含量”的尖新打假手段,而是暴露了一些学术腐败十分猖獗,但其实掩藏得并非很深,造假手段也不是很高明,只要有关方面稍微用点心去过细地查一下,就完全可以被发现。

  如果说方舟子的打假手段缺乏尖新的“技术含量”,那么某些学术腐败分子的腐败方式更缺乏“技术含量”,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可是,他们却往往能够得逞,名利双获。这是因为,许多的学术腐败问题,并不是难查处,而是有关方面不查处。杨杰涉嫌履历造假的问题早就被揭露,很多网友关注,但作为利害相关人的同济大学就是一直没有正面回应。现在虽然对杨杰免职,却也三缄其口,不愿意正面说明原因。此前,某院士也被人指控学术造假,方舟子经过调查后也认为确有造假嫌疑,但中科院、某大学也始终无动于衷,不肯出面给公众一个明确的态度。在这种纵容氛围下,学术腐败岂能不愈演愈烈,甚至明目张胆地走上前台 “表面化”。

  方舟子毕竟是民间人士,而又并非“百科全书”,不可能是每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尽管他热心学术打假,但有时候也确实难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打假效果是有限的。遏止学术腐败,坚持学术打假,关键还是要靠那些有权也有责的部门主动起来、认真起来。有人说: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以我看,学术腐败才是最大的腐败,因为司法往往只是涉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公平,而学术涉及一个民族的灵魂,学术腐败了,民族的灵魂被玷污了,等于整个社会的源头都被彻底污染了,那还有什么可以不被腐败掉?因此,对学术腐败严打、快打、长打、往死里打,刻不容缓。

稿源:红网 作者:邓清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