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10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将于本月15日首发,首印高达50万册。12月13日记者通过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率先阅读了新书的部分内容,观看柴静细述写作缘起、成长感悟的视频。本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柴静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小小注脚。柴静在序言里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离开·领悟 用诚实写作唤醒内心
《看见》的写作动机,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柴静在视频中介绍,第一个是2008年引她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也是发生的时候她没有能力去阻止的,“会有种无奈,但是又好像是种领悟,就是你突然发现生活是不可能按你的计划或预期向前发展的。人其实是背对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这个倒退当中你就不能像你年少时期那么懵懂了,想着自己有无穷的未来,你就得转过头,看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柴静说:“写作就是把记忆拿出来重新唤醒的一个过程。”
十年之间,柴静做了几百期节目,写了几百篇博客文章,积累了大量的文字素材。通过《看见》的书写,柴静再回到过去的场景中,跟所有的采访对象、所有的文章,跟过去那些日日夜夜再发生一次化学反应,重新与生活打滚,全书共20余万字,柴静从决定动笔至完成,用了四年多时间,中间停断过多次,当她觉得不能诚实对待自己的时候,就不动笔,等待心结慢慢解开,等待记忆慢慢清晰,等待时间慢慢消化。
成长·失败感 摆脱林妹妹和女战士
在《看见》中,柴静记述了自己在央视十年所经历的职业生涯上的种种考验与成长。最初很多人认为她做不了刚性的新闻 ,“像个林妹妹一样,太文艺了,太小资了。”初到央视,柴静也种种不适应:“我第一次采访,根本问不出来,以至于到最后我失魂落魄地往下走,人家追出来把我丢在那的采访本递给我说,哟,怎么了,比我还紧张啊?”柴静说这第一次的失败让她在以后的一年当中每想到这个瞬间的时候,大叫一声才能把这种感觉驱除。
为了不被打败,柴静迅速从“林妹妹”调整成一个女战士,“我抱着带子去机房,编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大衣锁在机房了,穿着毛衣一路走到电视台东门。我是临时工,没有进台证,好心的导播下楼来,从东门口的栅栏缝里把带子接过去。回到家电梯没了,爬上十八楼,刚扑到床上,导播打电话说带子有问题,要换,我拖着当时受伤的左脚,一级一挪,再爬下去。”在个人形象上,她脱掉印花裙子穿上男式衬衫,“一副上来之后就要跟人干架的样子,那时候就像铁血女战士一样,采访时也有一种冷酷在里头。”
但后来,柴静逐渐意识到,采访中仅有凌厉和锐气是不够的,最可贵的是沉静和宽厚,“宽厚不是容忍,不是忍耐,宽厚是把你放在我的心里,我也像你这样活一遍,就知道了什么是因果。”对柴静来说,采访最凶险的地方,不是仓皇地躲避别人的追踪,或者是化装后进监狱,或者是跟黑社会面对面,她说:“实际上最困难的是双方隔着桌子一坐,给你泡一塑料杯茶,双方互相打量,互相揣摩,他手里面的东西你得要到,他也想你在想什么,其实就这个较量是最困难的。青春期那种湿嗒嗒的劲就慢慢被挤掉了,挤掉之后就变得很干燥,很明亮。”
回忆·私生活 从不逃避自己的软弱
《看见》是柴静一个人的十年,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十年。书中涉及非典、两会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片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但她在书中只是选择了记述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与这些人的相遇,一次次修正着柴静固有的看法与认识,在书中,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在记述一个个他人的过程中,柴静没有刻意突出也没有刻意回避对个人生活的回忆。她回忆了自己在山西乡村的童年,上小学时最怕迟到,窗纸稍有点青,就哭着起了床。早早赶到,站在乌黑的门洞里,等学校开门。怕黑,就死盯着一天的碎星星,一直到瓷青的天里透着淡粉,同学才来。然后柴静打开书,念“神——笔——马——良”,一头栽在课桌上睡着,日日如此。非典的时候柴静深入病房采访,节目播出后她收到短信:“要是你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柴静说:“一瞬间确实一闪念,要是现在死了,总算不会浑身散发着失败的腐味儿。”
《看见》中的柴静,也从不逃避自己的软弱,她说:“天性里的那点怯弱,像钉子一样钉着我。小时候看到邻居从远处走过来,我都躲在墙角让他们过去,打招呼这事让我发窘。我妈看着我直叹气。一直到长大成人,生活里碰到厉害的人,我就走避,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老人、弱者待在一起,我才觉得舒服。”柴静说,很多时候,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她的弱点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访问。比如卢安克,比如虐猫事件的拍摄者,比如李阳的妻子Kim。
柴静自传性作品《看见》明日首发,讲述十年成长与感悟
■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在动物界,你知道,只要你散发出那样的气味,几乎就意味着没有指望了,很快,很快,就会被盯上,毫不留情地被扑倒在地,同伴会四奔逃散,甚至顾不上看你一眼。
■真正“人”的概念应该是既不被奴役,也不当战士,这两样其实都会让你受困,最好的方式就是成为你自己,成为一个人本来应有的样子。胡适说过,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要先争独立。什么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感觉是要把身上的很多东西剥掉,原来的压力,原来的愤怒,原来的痛苦,原来的尖锐,一点一点像剥笋一样剥掉,露出笋里头很鲜嫩很青的劲。——柴静记者 王法艳
(原标题:柴静自传性作品《看见》首发 讲述十年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