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组图)(2)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16:20 《人物》杂志 |
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卢柯 卢柯在办公室 但卢柯说,你们所看到的成绩只是我1%的工作,其余的99%都是失败,都是残酷的现实。在我过去的研究中,经常会走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那时候你怎么做?我问卢柯。 他说,勇敢地承认自己失败了。失败了,就放弃了,再换一个思路接着干。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但是必须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失败其实是科学工作的常态。跳高比赛是以失败而结束的,科学工作则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铺路,以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当你有了一个灵感,钻进了实验室里,半年,十个月,一年,甚至两三年下来才有了结果,可结果与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沮丧极了。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以沮丧,可以暂时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弃你的目标。失败了,证明这个思路不对,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你到达终极目标的一个过程。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对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有极强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谈到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纳米涂料、纳米内衣、纳米电视等等,卢柯说,那只是应用了纳米的一些性能,但远远不是纳米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所有的东西。比如,一个桌子涂上了纳米油漆,它可以杀菌了,可以没划痕了,它只是改进了桌子的一些功用性能,但作为桌子的功能没有任何改变,它还是用来工作的,用来吃饭的。但如果它的全部材料都是由纳米材料制作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有多么神奇?我也不知道。这就如同1912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布诺雷在实验室里研制出不锈钢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它能用来做什么。不锈钢是40年以后才得到应用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了。其实,纳米技术的应用涉及到许多方面,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它是一项十分具体的新技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能做我们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当然,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纳米技术也一样,它的可怕的一面就是,谁也不知道它到底能发展到哪一步。它太小了,小到可以进到毛细血管。它到底能做什么,我们无法想象,我也想知道,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这也是我十几年来一直Enjoy(陶醉)在里面的原因。 谈起材料来,卢柯就会充满激情。 破铜烂铁带给我无限乐趣 2004年4月15号,金属所公告栏里发布了一则消息:晚7点研究生大厦举办青年论坛——与卢柯院士面对面 面对面的谈话分两个内容:讲课和答疑。 卢柯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做材料研究”。开讲之前,他放了一张幻灯片,墙幕上有桥梁、飞机,还有网球拍。他说,前几天有个新闻:2006年底空中客车380将飞抵上海。为什么这样一件事就能变成新闻呢?因为在2002年之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是波音747,它的载客量是400人。而空中客车公司要上马的380,是双层飞机,载客量达到800人,而且还可以洗澡,飞行速度不减。目前,国际航空客运的吞吐量是3个亿,而且,每年还在以5%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20年以后,航空客运的吞吐量有可能突破10个亿,那时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飞机场不够用了。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扩建机场,一个是做大飞机;做大飞机最大的难题是飞机的重量要减轻。380的机翼长度是747的1.5倍,又增加了一倍的人。既要飞得动,又要保持速度,只有在材料上想办法。为什么空中客车公司现在能够上马380?因为研制出了一种做飞机的轻型材料:铝基复合材料。 …… 卢柯的语言表达方式极为风趣,报告厅里始终充溢着振奋而激昂的气氛。坐在台下的不光是年轻的学生们,还有白发苍苍的老者。 在国际纳米界,卢柯从最初发展了一种制备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到2003年利用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技术解决金属材料表面氮化问题取得的新突破,其声望与日俱增。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博士ISMANAM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先后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委员、国际亚稳及急冷材料委员会委员,在《纳米材料》等四种国际学术期刊任职,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一个老科学家说卢柯是一个“科学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他知道怎样生活,不读死书不死啃书本;他耐得住寂寞,懂得怎样去选择研究方向。 做材料研究最难的事情是找问题。学生们经常问卢柯的一个话题就是,我怎么样能找到问题?卢柯告诉他们,实际上,问题全在书里面,全在具体的工作中。问题是已知的,要学会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找到突破口。到实验室去做,找别人交流、讨论,火花是撞出来的。 卢柯始终认为,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尽管在中国做尖端科研的条件与国外比有不小的差距,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决于人,人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 做材料研究需要将智慧和经验有机融合,要有好的观念、意识、品位和使命感,要对自己的思维有极强的信心才行。创造力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IBM的两个“疯子”非要在陶瓷里找超导,结果,他们找到了,把超导的临界温度从十几度提高到几十度,获得了诺贝尔奖。 卢柯的好成绩也同样是用这种思路做出来的。 2003年1月,《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这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 表面氮化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表面氮化过程中,材料或钢铁的表面氮化处理往往需要在较高温度下(高于500℃)进行,处理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仅能耗高,更重要的是,许多材料和工件在如此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后会丧失其基体的高强度或出现变形,因此,表面氮化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幅度降低氮化温度是长期以来表面氮化技术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 “瓶颈” 。 2004年1月12日,“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4年4月16号,《科学》杂志又发表了一篇卢柯课题组关于超高强度和高电导率铜的文章。 卢柯幽默地说,“我们2000年讲了个铜,2002年讲了个铁,说的都是破铜烂铁。”的确,十几年来,卢柯就是在和铁和铜打交道,他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在“破铜烂铁”里发现的。 所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说,别人都做过了,我没戏了。他做了,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要在他的基础上发展。 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 1965年,卢柯出生在甘肃华池,那是个山区,直到去庆阳一中念书,他才从山区走出来。16岁时,他以高过甘肃省录取分数线60多分的成绩考上华东工学院。 小时候的卢柯是个聪明孩子,但是调皮,10岁的时候,卢柯从2米高的梯田上大头朝下摔下来,摔得头昏呕吐。当时正流行肝炎,母亲以为他得了肝病,结果治了几个月也不见好转。看到母亲着急的样子,卢柯只好坦白了自己的“劣迹”。 卢柯身上的那股不信邪的劲头,在他小时候就显现出来了。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是哑巴,大家都不愿意带他玩,还欺负他。但他总是跟着卢柯。邻居们对卢柯的母亲说,别让你儿子跟哑巴在一起吧,母亲也经常为此规劝他。但卢柯想,如果不带着他,就没人跟他玩儿了,他还要受别人的欺负,还是跟他在一起吧。上课的时候,俩人坐在一起,老师在上面讲,卢柯在下面同声“翻译”给他听。在卢柯的传授下,哑巴认识了不少字。他们用笔、用手势、用表情,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让彼此心领神会。他们在一起呆了大约3年,直到哑巴退学,干了些不大不小的坏事,而且颇具创造性。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