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进我家之4:红三角光彩夺目 卜内门津门低头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00:39 城市快报 |
“当年的大沽口并不是今天的样子,荒地上到处是盐,不长树木,也无花草,只有几个破落的渔村,终年都有大风,绝少行人,一片凄凉景状,叫你害怕。那时候离庚子国难不过十几年,房舍大都被外兵捣毁,砖瓦埋在土里,地面上再也看不到街道和房屋,荒凉得和未开辟的荒地一样。” 后来,范旭东就在这个被他称为“荒地”的地方买下了一块土地,开始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开荒,也开始了与外国资本的生死较量。 1917年,天津郊外的一片荒野里竖起了“永利碱厂”的招牌,作为东渡日本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范旭东来说,他的前景是否光明,仍是个谜。 永利动工 卜内门造谣阻拦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碱市场一直被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卜内门公司在中国的经理李德立曾公然扬言:“卜内门在中国有如铜墙铁壁,不怕任何人进攻!” 当近代中国最大的制碱厂——永利碱厂在天津塘沽破土动工时,李德立阴阳怪气地对范旭东说:“碱在贵国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您现在来办碱厂还是早了一些。依中国的条件来看,再过30年办也不算晚!”范旭东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恨不得早办30年,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英国人为了继续垄断中国的碱市场,千方百计破坏永利碱厂的兴办,他们不但坚决反对范旭东所要求的海盐免税,而且造谣说:“海水不能制碱。”范旭东四处奔走,在当时的财政总长梁启超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争得了海盐免税的权利。 来到永利 德榜报国入实业 范旭东知道,兴办现代化的工厂,需要大批学有所长、志同道合的人才。1921年,侯德榜回国了。 “我的祖父侯德榜早年在美国求学,就在纽约遇到了为范旭东物色人才的李国钦先生。”侯盛铮望着悬挂于客厅墙面上的侯德榜肖像画,向记者娓娓道来。李国钦找到侯德榜说:“因世界大战,国内所需的碱无法进口,英国卜内门公司不仅垄断世界制碱技术,而且利用战争在华谋取暴利,许多以碱为生产原料的民族工业被卡住了脖子。希望你回到祖国,利用所掌握的科技知识,为民族工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祖父当时非常振奋,当场便应允了。”1921年10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回到国内,担任了永利碱厂技师长兼制造部部长,开始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同侯德榜一起来到永利的,还有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孙颖川以及美国专家李佐华(G·T·李)。 初碱失败 秉烛钻研查败因 “其实,范旭东制造出第一克人工碱的时候,祖父还没有回国。”侯盛铮告诉记者,“那碱,是在他自己的家中制造出来的。” 天津日租界的太和里,是范旭东的“老巢”。他要制碱,而且要用当时世界上最新的“苏尔维法”制碱。这种方法虽然问世已经有50年,却一直被西方少数几个国家所垄断,严格保密。范旭东横下一条心,在自己家中,开始了以苏尔维法制碱的实验。 他托人用重金从英国人手中买到一份关于苏尔维法制碱的简略资料,又从上海请来了大效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王小徐。范旭东、陈调甫、王小徐三个人埋头苦干,根据苏尔维法制碱的工艺流程,设计制造出一座小型石灰窑,再投进海盐和石灰进行冶炼。经过大胆的摸索和反复的实验,居然出了纯碱,首次造成了9000克的人工碱。 令人遗憾的是,当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正式开工出碱时,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200多万银元,生产出来的竟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 “那时候,股东们怨声载道,社会舆论冷嘲热讽,范旭东和我祖父侯德榜却没有灰心。我记得小时候,半夜起身总会看到对面祖父房间的灯火明亮依旧。1924年也应该一样吧。”侯盛铮听父亲讲过,创业最初,侯德榜总是身先士卒,下到灼热炙人的石灰窑里,钻进满是油污淤泥的下水道里…… 身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永远不像一个白领,他永远穿着和工人一样的蓝色衣服。通过化验分析发现,暗红色的纯碱是由铁锈引起的。侯德榜认为,只要把氨盐水中加入适量的硫化铵、硫化钠,使硫离子同塔器和管道的铁壁接触,在壁上形成一层坚固的硫化铁薄膜,这薄膜就可把铁壁和氨盐水隔离,铁就不会再被腐蚀,碱色就可以转白。 祸不单行 卜内门“怀柔”收购 但是,祸不单行,厂里最后一台煅烧炉烧裂了,工厂只好停工。 英国卜内门公司伦敦总裁尼可逊得到消息后,幸灾乐祸,当即赶来中国,表示愿意与范旭东“合作”,以高于建厂资金一倍的价格接收永利碱厂。这一年,是1925年春。这一次,卜内门公司由“铁腕”改成了“怀柔”。 “和卜内门的谈判是在大连进行的,有祖父、范旭东和余啸秋。”侯盛铮笑着说。永利早就防着这一手了,他们极力避开尼可逊关于技术、经济“合作”的建议,坚持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提出如违反章程会影响政府所许的特权,对永利有害无益。尼可逊见永利态度坚决,也无可奈何,一无所获,黯然而归。 纯碱雪白 国际认可“红三角” 1926年6月29日,范旭东买了一挂爆竹,爬上楼顶,亲自点燃庆祝。这一天,是永利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也是雪白纯碱出炉的日子。 因为侯德榜终于找到了煅烧炉烧裂的原因。原来从美国买来的炉子全是劣质货,原料混杂,膨胀系数不一,以致一一烧坏。侯德榜亲自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全厂沉浸在紧张而喜悦的气氛中。一位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顿时,像白雪、又像面粉似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围在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白的,雪白的!”侯德榜也情不自禁,一股融合辛酸、幸福、快慰的泪水夺眶而出。生产很快稳定下来,产品迅速超过30吨,打破了英商卜内门公司的垄断。 同年8月,为纪念美国建国150周年的万国博览会在费城举行。博览会盛况空前,世界各国的产品竞相争妍。在中国产品的展览场地,人们看到一袋雪白的永利纯碱。那袋正面中央印着新颖别致的商标———嵌在双环之中,一个倒立的红三角。中国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调虎离山 卜内门折戟 永利的出现,让英国卜内门公司结束了对中国碱市场垄断的局面,继打击不成合作搁浅后,他们依然不甘心与永利制碱公司共享市场,便又调来一大批纯碱以低于原价40%的价格在中国市场倾销,企图以此挤垮永利制碱公司。永利与卜内门公司实力相差悬殊,根本无法正面与其抗衡。如果永利公司也降价销售产品,用不了多久,实力就会损失殆尽;如果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再生产无法进行。用不了多久,永利公司照样破产。如何是好呢? 范旭东苦思冥想,终于决定使一招“调虎离山”,乘虚将碱打入日本市场。等卜内门回顾日本市场时,“永利”再猛击他在中国的碱市场,令对手穷于应付,首尾难顾。 永利制碱公司的纯碱,虽然在日本的销量只是卜内门公司的1/10,结果英商的损失比永利碱厂的损失要大10倍!英国商人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只得甘拜下风,主动与永利碱厂讲和。最后双方签订的纯碱营业协定,永利占51%,卜内门占49%。同时,英商如果要调整在中国市场上的纯碱价格,必须征得永利碱厂的同意。 《纯碱制造》 打破封锁 永利熟练地掌握了苏尔维制碱的工艺、设备和管理,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验,中国成为苏尔维集团以外为数不多的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之一。如果以高价出售专利,将给永利和侯德榜本人带来丰厚的收益。为此,侯德榜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这时,在他的脑间回响着美国老师杰克逊常说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应该造福于人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决不能把科学技术作为谋求个人财富的工具。”侯德榜决意要撰写一部全面阐述苏尔维法制碱技术、工艺、设备的著作,为世界科技文献的宝库贡献力量。 “在范旭东的支持下,祖父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1931年的一天,他在打字机上按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1933年,侯德榜的《纯碱制造》在纽约出版,轰动了全世界。它砸开了70年来苏尔维制碱技术封锁的铁链,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使科学界的耳目为之一新。 “就在这之后,祖父又于1941年成功地创造了‘侯氏制碱法’,一种全新的制碱方法。”据侯盛铮介绍,侯氏制碱法比德国的查思法更为先进,不仅使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而且生产流程简单,便于大规模连续生产,使世界制碱方法登上了历史新高峰。很快,侯德榜被英国皇家化工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评为名誉会员,成为世界制碱科学和纯碱生产工程的权威。 从20世纪40年代起,永利公司开始向国外输出制碱技术,侯德榜先后为南非、巴西、印度等国设计、建造制碱厂。美国也多次聘请侯德榜出任制碱顾问,不仅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而且答应解决美国国籍等问题。对此,他一笑了之。自鸦片战争以来,一向接受发达国家科技进口的中国,这时也能昂头挺胸向别国进行技术服务了。(记者 沈沂)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