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博士乞讨与基层求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6: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作者:顾兆农 据报道,南京的一个博士因出国留学受挫、家庭解体、自办的公司经营不善等原因,意志消沉,生活陷入窘境,最后竟沦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是,在我们周围,大学生
听了博士街头乞讨的新闻,不禁反思:我们的人才真的多到找不到工作了吗?前不久,我到湖北省山区县保康采访,县委书记指着县中学的校舍忧心忡忡地说,这是一所非常漂亮的省重点中学,但是,眼下这里的外语教师很缺。他说,现在县里的人才状况,还不如上个世纪70年代。为什么?那时是计划经济,人才是分配来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人才都流走了。 人往高处走,本无可厚非,但是“高”与“低”是辩证的、相对的。再好的人才非要志在拥挤的“高处”,也许会因怀才不遇而最终贬值。实际上,基层有基层的好处,“低处”有“低处”的优势。就拿保康县中学来说,校舍一流,生源好,山区的孩子特别能吃苦,有良好的学风、校风;教师的待遇在县里是比较高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追求的青年教师,是很容易找到成就感的,也一定能实现知识的价值。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叫响的口号,曾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人。今天,时代虽然不同了,但西部地区、基层单位求贤若渴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呼唤更多的有为青年到基层大展身手、立业成才。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