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华东时评:城市设槛与李洋的移民冲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2:40 人民网-华东新闻

  作者:吴焰

  现在的流动人群在选择城市时,已经不是为了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就业机会,还自觉不自觉地混和着对这座城市特权的向往

  适度提高入城门槛,也许是解决目前许多难题的一个方法,但绝不可能是一种长效
机制

  任何来自城市管理者对外来人口政策上的一点点动静,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次,“石子”换成了深圳和北京。继深圳这个典型移民城市近日宣布将对外来入深人口实施严控后,8月6日,北京邀请40名市民代表建言献策,“解决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口问题”。

  客观地说,相较于今年初张惟英委员那个“北京实施人口准入制”建议,现在深圳实施的以就业和入学政策安排及技能、纳税等“指标”差别来排斥部分外来人口,以及北京的民意讨论,更趋于人性、理性。

  只是,进步归进步,这种做法是否合适,仍值得思量。

  深圳的门槛抬高后,期望的一个结果是:一部分所谓“低素质”、“贡献不大”的人不能进入这座城市。在遏制住人口快速增长势头后,城市的人员结构趁机有所改善提升。

  但这样的结果能如愿以偿吗?如若实现,是我们社会所期吗?

  户籍制度的松动,人的迁徙自由的权利认同,无疑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就。然而,在人口自由、自主流动成为社会主流现象后,旧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及各种政策体系,却愈发显出脱节:流动需要无障碍,但一些城市常有意无意设障拦阻;流动需要共享政策平台,如专业技能的互认、社保基金的衔接,但至今平台有限;流动需要户籍恢复其只承担人口基本信息统计功能的真面目,事实是,附加在城市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和特权,依旧存在。这其实也正是双方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

  拿教育来说。一名上海考生,高考考了400分,录取重点本科学校,但是,比他高出100分的江西考生,却连“二本”都难进;外地大学毕业生要花3万元去黑市买一个留京指标,而一位北京籍学生却在“只要北京户口”的招聘中获得理想职位……坦率地说,现在的流动人群在选择城市时,已经不是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就业机会,还自觉不自觉地混和着对这座城市特权的向往。

  想起李洋。那个考出了清华的投档分数却因“高考移民”失去录取资格的可怜孩子。支持他的移民动力里,是否同样包含着对城市特权的向往呢?

  还想起了更多采访过的举家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农民工朋友。他们说,再苦,也要让孩子到大城市里读书,“不要再让他们过我们的生活”。

  因为这种城市特权的存在,在我国,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大城市人口的“只进不出”,成为一个夸张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满为患”的尴尬。

  我们或许由此可以推论:城市的设槛非但无助于消减特权,相反,由设槛带来的享受特权者范围缩小,更加剧了这种特权资源的稀有性———对于想进入城市的人来说,不让他合法地存在,他就可能千方百计地寻找非法的存在方式。

  其实,把城市治安、资源压力等问题,归结为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是极不公允的事。放眼欧美诸多大城市,人口密度与资源压力远超过北京、上海、深圳的,为数不少,但这些城市的交通拥挤、资源压力为什么比我们轻?退一万步说,就是出现了一些因外来人口过多引发的问题,也未见他们动辙就筑起“分类甄别同胞入城”的什么门槛———在他们眼中,对人的迁徙自由权利的尊重与捍卫,超过其他。

  这样看来,适度提高入城门槛,也许是解决目前许多城市难题的一个方法,但是,无论从它的潜在危害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它只是“标”,绝不可能是一种长效管理机制。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