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印度值得我们去认真了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01:59 新京报 | |||||||||
中国一般的社会风尚是,说到学习国际经验,则言必论欧美,其次是韩日,实际上就发展水平、人文特色、市场互动产业互补的层面而论,印度、巴西这些国家相当有学习价值。 袁岳 如果作为一个游客,印度具有中国人看不惯的许多毛病:满街满眼到处是搭棚铺席
我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和社会考察者,也接触到了街头印度之外的游人所不能触及到的另一面:印度是全世界通讯、保险、银行、医疗行业的Callcenter和金融结算中心的密集集中地;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班加罗尔、金奈、海得拉巴那么多到处可见的、全球知名公司的R&D中心;印度自己的医疗、IT、机械、新能源等领域的工程技术水平相当突出;印度的许多与中国规模相当的大公司,在同样产值下的利润是中国公司的5-50倍;印度有更多细分为设计、质控、生产、营销系列的工程师,更有需经“中等教育→1-1.5年职业教育→1年左右公司岗位专门训练→遴选录用”的专业技术员工,从而使其同类产品在核心工艺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印度公司更具有明确规范的“市场研究、竞争分析、资源评估、长期规划”的特性,相对较少表现出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在陈旧无奇的市政风貌上,印度的创意与想像力也可跃然而表现在他们的大胆、新奇、脱俗的路牌广告设计上,即使印度人有世界上出名的能歌善舞浪漫的传说,但他们也不必然地以性感相诱———在印度既看不到三级片,也看不到成人杂志;上层社会与职业经理人的举手投足、行礼如仪中,仍然看到经常的国际化交流中留下的做派;我们印象深刻的种姓制度,其实际作用范围主要限于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而在文化意义上,这种制度使得印度人对社会际遇的心态比较平和,或许少了些进取精神,但也的确比较少暴烈反应。 印度也有不少自己著名的品牌企业,与在中国的情形不一样,印度的职业经理人及高级人才第一位的考虑,是进入这些本土大中型企业就业,其次是欧美企业,再次是日韩企业,再次是其他国家来的企业及小企业。因为他们不喜欢欧美企业说聘就聘、说炒就炒的制度文化,也不喜欢日韩企业的低度授权,不喜欢小企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非规范与不确定性。“中国公司,NO”,问到印度的一些职业经理人,他们这样说,“中国人做事方法没准,生产东西便宜到不可能给我稳定地发优厚的薪水”。 印度人除了占有英语及某种与西方社会的制度文化共享优势,其社会经济中有不少明显不如中国的表现与因素,比如利用公共权力的动员能力,快速营造良好的市政和营商硬件环境,尤其是基础建设的能力明显较弱,即使到2009年,印度的全国“黄金四角”高等级公路计划和村镇道路网建成,其水平大约也只相当于中国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公路网水平;产业结构明显不如中国健全,许多产业的市场渗透性不足,产品的应用技术水平较低,这可以从民用品的丰富性和包装设计的美观性上表现出来;城市具备简单的人口吸聚功能,但利用城市重建而形成新城市形象、新城市功能与新城市人文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建设对经济拉动的能力薄弱;对大约1/3极贫困人口的普及教育几乎无所作为,导致形成系统稳定的“贫者恒愚、富者恒智”的社会两极分化结构。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印度也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举其大者如:高品质产业工人及功能性工程师养成模式、企业决策规范性及效益主导而非规模主导的经营考量、深度而多元的国际化交流、重视服务业对提升产业水平及产业附加值的作用等等。 中国一般的社会风尚是,说到学习国际经验,则言必论欧美,其次是韩日,实际上就发展水平、人文特色、市场互动产业互补的层面而论,印度、巴西这些国家相当有学习价值。而在西方国家到中国市场寻求经济落差条件下的商业机会时,印巴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许更是我们可以找到经济落差的机会之地。实际上,我们很多产品去欧美根本是卖不出利润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却能赚钱。所以,说到走出去,不要只看欧美。至少印度,值得我们去了解。 作者:专业研究咨询专家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