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在约旦过得凄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8:55 环球时报 | |
十多年来堪称“兄弟情深”的约旦和伊拉克两国关系近来急转直下,而11月9日伊拉克恐怖分子在约旦3家饭店制造的爆炸,更给本已紧张的约伊关系火上浇油。 “国破人卑” 约旦是萨达姆政权时期伊拉克屈指可数的铁杆盟友之一。而伊拉克战争前后,约旦 批伊拉克人拥入,使局势稳定的约旦物价上涨,当地百姓叫苦不迭。 和在约旦的伊拉克人接触多了,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国破人卑”。据称,500万人口的约旦目前居住着大约40万伊拉克人。他们大多数在伊拉克都属于中上层,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一定文化技术水平,如今却背井离乡来到安曼,扮演了“约旦经济打工者”的角色。 每天清晨五六点钟,位于约旦安曼老城侯赛因清真寺附近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就变得喧闹起来。一拨拨送菜的卡车挤在狭窄的街道两侧,店铺老板招呼着几十个穿梭在车流中的雇工搬运蔬菜,随后付给他们一点点小费。顾客逐渐多起来后,这些搬运工也开始为买菜的顾客拎包提菜,争取半个或者一个第纳尔(1约旦第纳尔合1.4美元)的收入。这样的工作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会结束。不知从何时起,这种最脏最累的工作已经被伊拉克人从埃及人、也门人手中“抢来”了。 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伊拉克人在约旦的日子也不好过。37岁的阿里·尤素夫是一家私立中学的音乐教师。在伊拉克曾得过钢琴比赛亚军的他,如今只能教教小孩,而且工资在全校老师中最低。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约旦体操队的伊拉克籍教练亚辛身上。他的德国和罗马尼亚籍同事每月工资一两千美元,而他只有200美元。亚辛无奈地说:“因为他们知道,我别无选择。” 矛盾越来越深 随着更多伊拉克人的到来,约旦人和伊拉克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一些约旦人会和你念叨当年约旦社会如何安定,没有治安案件,“而伊拉克人一来”,随后他们两手一摊,“完了!” 伊拉克人对约旦人也心存芥蒂。一位伊拉克籍出租车司机说,“10多年前,约旦人什么都没有,饭菜没有肉,就是些豆子大饼,还不是我们支援了他们。”持类似观点的伊拉克侨民人数不少,认为约旦“忘恩负义、趁火打劫”。 11月9日恐怖袭击发生当晚,约旦警方就对伊拉克侨民聚居区进行了搜捕,捉拿可疑嫌犯。连续几天,约旦街头的大规模游行示威,都出现了反伊拉克侨民的标语,还有焚烧伊拉克国旗的举动,当地人甚至还与伊侨民发生了冲突。 爆炸让生活更惨 对于约伊两国人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约旦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化解。在查清所有嫌疑人身份前,约旦官方的讲话一直用“非约旦籍”代替“伊拉克籍”。调查结果水落石出后,官方又在“伊拉克恐怖分子”前加上了“非常住约旦”字样,以平息对伊侨民的愤怒, 避免出现更大社会动乱。11月14日,副首相马阿谢尔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伊侨民是约旦贵宾,恐怖分子不能代表伊拉克或任何其他国家,他们仅仅是“仇恨”与“厌恶”的象征。 尽管政府的干预和压制使伊侨民与约旦人的关系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这次爆炸后“排伊浪潮”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难以散去,这无疑使伊侨民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女侨民阿丽娜在接受采访时说,约旦爆炸使自己的“异国生活更加凄惨”:一方面伊拉克的血腥爆炸生活似乎又回来了,另一方面,“约旦人在各个方面报复和复仇”,给本来就不安定的生活增添更多变数。▲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8日第三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