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安全信息和教育 积极预防“小震成大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8:59 南方都市报 | |||||||||
社论 江西发生地震,各方紧急驰援,自是不在话下。值得注意的倒是地震强度与损害程度之不成比例:地震发生在江西九江、瑞昌一带,震级为5.7级。截至27日11时统计,地震已经造成了10余人死亡,800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60多万人需要转移安置,280万人一度紧急避险。倒塌房屋约1.8万间,损坏15万多间。大量网友几乎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纷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地震发生在城镇地区或近郊,是建筑比较集中、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此外,按专家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较浅,形成的破坏力就相对大一些。应该说,这两点都是有道理的。但恐怕还要补充第三点才比较全面。这就是,中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的大量民房和其他建筑质量较差,距离防震标准甚远,因此经不起稍微大一点的地震。 如果承认后面一点是事实,并且是导致小震致大损失的直接原因之一,那么,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来看,下列推想绝非杞人忧天:全国的中小城镇与农村地区,过去二三十年来建起的房屋中,有多少是压根儿没有防震考虑的?又有多少建筑虽然号称按照某种防震标准建造,但因为偷工减料而成为不同程度上的豆腐渣工程,乃至仅是金玉其外,实际上不堪一震?即便在大都市中,又有多少类似的隐忧? 几乎可以断言,世间已无纯粹的“天灾”。灾害,至少是许多灾害之所以导致如此这般的后果,与人为的因素脱不了干系。因此,所谓危机应对的问题,理应包含远比灾后救援更为广泛的内容,就是努力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隐患,预防灾害,减少损失。 从经验中得知,农村中的许多农民盖房子改善居住条件时,由于财力所限,常常没有考虑防震措施。即便撇开财力因素不说,他们的知识和观念往往也有局限,想不到也不知道如何防震防灾。一旦遇上灾害,他们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几乎没有为农民以及类似情况者改善自身的安全状况做出实质性的帮助。我们潜意识里会视他们的生活方式为“贫穷”、“落后”,甚至“素质低”,从而原谅自己的无所作为。今天,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社会结构将较少的财富和较少的知识分配给一部分人,同时将较多的风险也分配给他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以及社会公共力量必须提供帮助。在这个意义上,防灾减灾与减贫和消除社会不公正,是三位一体连在一起的公共问题。政府要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必须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这是不是说,政府要拿出财力物力帮助农民建造更好的房子呢?如果可能,当然应当有所帮助。但是,即使在财力约束下,只要有心,仍然可以有其他方式可以选择。其中最值得重视,而又长期被忽视的,是提供知识、信息、教育、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为农民,为风险承受力较低的所谓“脆弱人群”提供长期的、免费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知识信息和教育咨询,是一项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它理应由政府和公共财政负担。这些服务,哪怕仅仅是告知和提醒一种风险意识,只要持之以恒,只要方式对头,一定会有成效,并最终在防灾减灾方面显示出“收益”。 即便是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我们事实上也很缺乏应对各种灾难的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和教育。在这些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和风险教育有很大的差距。这类教育,也应当由政府的公共出版物和公共教育机构免费提供。 不难明白,这要求政府在更为现代的意义上理解和看待信息与教育。我们一讲信息,想到的只是特定人群,例如官员。一遇到灾难,想到的就是设立机构实施救援。其实,改变一下方向,多为普通人提供公共信息和公民教育,情况一定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