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科学打假”的两个危险倾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9:00 南方都市报 | |||||||||
媒体思想之笑蜀专栏 “科学打假”正成为时尚。这当然有其合理性。合理性就在于学术腐败之愈演愈烈使公众深恶痛绝,从而为“科学打假”奠定了社会土壤。但任何力量都必须受制约,不受制约的力量最终必然蜕变为邪恶的力量。现在“科学打假”正面临这样的危险。
个别“打假专业户”表现出来的心态,是只制约别人而自己不受制约,只叱责别人失范而自己不受法律和道德的任何规范。一触即跳,睚眦必报,正成为个别“打假专业户”的职业性格。他们不懂“科学打假”本应局限于学术上的自由讨论,自己只是讨论中的一方,各方权利完全均等;而自命为所谓“科学警察”,把“科学打假”事实上搞成了“革命大批判”,搞成了“学术肃反”,话语霸权之盛令人瞠目。学术腐败猖獗之当下,学术上当然亟待激浊扬清。但这只能通过规范的学术批评来实现,只能通过学术上充分的自由讨论来实现。针对学术问题搞“革命大批判”,搞“学术肃反”,非但不可能真正清除学术腐败,反而是一种新的罪,那就是专横之罪。这种专横之罪更恐怖,更危险。因为学术发展的生命线就在于自由探索,使人敢于怀疑和推翻定见,敢于探索未知世界。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由探索,先看“科学警察”的脸色,那只会导致学术的死亡。 当下“科学打假”的另一个危险倾向,在于明显的广场政治特征。人的理性只是一种有限理性,人的认知能力、干预范围是有边界的。就像民愤不能影响司法独立,法律问题拒绝广场政治一样,学术问题不应也不可能靠公众裁决。因为学术问题往往过于专业,使得是否学术腐败,除了剽窃一类的低级作假外,但凡研究范围内的作假,普通人难以明辨;即便相关领域的专家要完全明辨,也往往需要耗时多年。而且学术问题的是与非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实践和时间才是最终的裁决者。因此才需要学术共同体范围内的充分的自由讨论。学术问题一般应在专业范围内解决,本来就不应诉诸公共舆论、公众情绪。广场政治解决不了任何专业的学术问题。 有人说,学术共同体腐败了,专家学者腐败了,凭什么信任他们?这未免过于虚无主义了。不管怎样,要对人有信心,对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有信心,对科学自身的纠错机制有信心。要在这样的常识常理的基础上看问题,才可能心平气和,才可能有理智而准确的判断。 问题至此就很清楚了。纠缠普通的丑陋,而忽视大奸大恶,等于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专横霸道才是学术上最大的恶。既反学术腐败更反专横霸道,“前门驱虎,后门拒狼”,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如果说经济上腐败的蔓延,主要是权力介入市场、权力成为市场中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学术上腐败的蔓延则是同样成因。对导致学术腐败的深层因素不敢碰,实际上是一种怯懦乃至献媚。 (作者系媒体从业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