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博导下岗了,行政霸权还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6:12 中国青年报 | |||||||||
方虹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的资格。这意味着打破了“博导”终身制“堡垒”。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改革是大势所趋,吉大此举给师大乃至国内所有高校教师敲响了警钟。(新华社11月30日)
吉林大学打破“博导”终身制的选聘改革,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将会对高校改革产生影响。但是,吉大的选聘改革仍属权宜之计,因为传统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现有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主要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占主导。能否成为“博导”,更是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给不给你博士点。在评选“博导”时,那些真正指导研究生的教授们却没有任何发言权。因为在高校,教师形不成共同体,达不成同行评议,即使在职称评定中有所谓的专家评审,也多是走过场、摆样子。 行政导向势必导致依附于官僚制的等级制。据此我们就可理解,为什么高校的高官都有高职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今天的高校中,职称有着过于浓厚的行政等级色彩。人们习惯对职称进行行政等级式的类比,如讲师相当于科长,教授相当于处长。至于博士生导师,由于“博导”是在教授的基础上选聘的,很多单位便给予其高于教授的特别待遇,“博导”事实上已经变成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也就是说,“博导”高于教授、“博导”终身制是行政导向的产物,这反映出中国学术领域行政霸权的阴影。 事实上,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家高校,一直在进行有关的制度改革。但改革不是给真正的学术中人以自主权,而是逐步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的监管力度。结果职称评判中的行政导向越来越强,根本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聘,倒是让那些善于钻营或者拥有行政资源者大行其道。所以,我担心的是,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即使在吉林大学能够行得通,到了别的学校又会怎样?从高校的“博导”现状来看,有导师过滥的问题,有程序缺陷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依然是行政导向过强的问题。假如不革除学术领域的行政霸权,传统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曾经有学者面对高校里职称评选体制存在的弊端感叹万分说:“诸多显而易见的不合理,既然是人为的,难道真的不可以改变?”当然可以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教授们,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它们应该思考如何在科研、学术、教育领域更好地尊重知识、减少行政干预,铲除学术领域的行政霸权。否则,即使有“博导”下岗了,但行政霸权还会继续把不合格的“博导”推上前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