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京报:全球化之下的群体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01:07 新京报

  一个大社会中不同群体拥有和相互渗透的共同利益越多,这个社会就越具凝聚力和亲和力,也越能相互认同。

  而今,“全球化”正成为当下全球媒体最偏爱的词语之一。如果把群体认同当作一种人际联系形式,而不只是个人心理,那么我们看全球化对当今一国群体认同的影响,便主要是看它对一国公共生活的影响。在公共生活中,除非别人可以从我的言行中看到我看重什么
、要求什么、追求什么和认同什么,我的言行并没有可以与人分享的意义,也没有公共的认同意义。

  我对群体的认同或不认同,都是由我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行所显示出来的。

  个人对群体的认同之所以重要,并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全因为它发生在公共生活的舞台之上。从全球化对一国公共生活的影响来讨论民族社会群体认同,需要避免仅仅从影响源(

麦当劳文化、文化遗产和旅游工业、现代化意识形态、公民社会等)来看这一群体认同所受到的刺激或限制。全球化会如何影响一个民族群体中成员的认同,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从外因到内果的事情。这种认同或者缺乏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群体公共生活本身的认同资源、凝聚力和制度结构。

  全球化把原本局限于一个民族群体内的公共生活舞台放大了。民族群体本身往往成为这个舞台上的行为主体,台下作为见证人的观众也变得非常多元。这时我与之认同的,是那个放在世界舞台上,在全球众目睽睽之下的群体,而不是那个处于封闭状态中的群体。一个人看待展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我类群体,自然会与平时不同。

  他甚至会发现,许多原本关起门来叫好的东西,原来放不上世界舞台,硬放上去,不但不觉得体面,反而丢脸。这时,直接影响他群体认同的就不只是全球化,而更是他自己群体的认同资源。他必须问自己:“在我的群体中,有哪些是可以认同的?有哪些是值得认同的?”

  对民族群体认同来说,还有比文化认同资源更深一层的公共生活因素,那就是公共生活本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如信任、宽容、同情、荣誉等。公共生活是否具有亲和力,体现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公共行为和言论之中,也体现在他们相互对待和相处的方式之中。公共社会越正派,它就越值得认同。正派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不排斥、不羞辱、不伤害弱者、不背信弃义等)是群体认同的基础。

  社会不正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正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认同。在正义和正派的社会里,人们会积极为别人设身处地实现一种大致的公平和公正,他们也会相互避免伤害,尤其是要求他们的社会制度避免对任何人造成物质和非物质的伤害。在值得认同的社会里,人们重视一切制度伤害的严重性。制度伤害的后果是社会成员因饱受屈辱,人格受损而抬不起头来,无法真正与群体认同。

  除了认同资源和群体凝聚力,认同的第三层公共生活意义就是“公开性”,公开性才是真正的公共性。公开才能让每一个人通过参与来积极认同群体。从实质上说,公共生活的“可见可闻”不只是指可见,而更是指公开。这种公开,它的目的是让一切有意愿、有能力的人都来参与公共生活,都来关心,都来批评,对公共生活发挥有效的影响。这种参与当然要遵守共同认可的程序规定和伦理规范,包括尊重其他参与者的权利,遵守公共话语的理性规则,等等。

  公共生活中的群体认同需要建立在一些坚实的公共理念之上,其中以自由与平等为最重要。自由不是没有约束的我行我素,自由指的是一种在行动中个人和群体同步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平等不是指千人一面,人人相同。平等指的是承认个别性,人人平等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由他者所代替。公共生活中的群体认同还形成于社会不同群体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利益。这样的公共生活成为一种活的社会共同体,一个由许多局部共同体形成的大共同体。一个大社会中不同群体拥有和相互渗透的共同利益越多,这个社会就越具凝聚力和亲和力,也越能相互认同。

  作者:徐贲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