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汽车收购罗孚内幕(独家专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9:27 环球时报 | |||
在宣布破产保护3个月之后,英国的百年老厂罗孚汽车公司(下文简称罗孚)终于在今年7月找到了新的东家———中国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南汽)。作为英国汽车工业的最后坚守者,罗孚为什么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最终拯救它的,为什么会是一家中国企业,而且还是这么一家名气并不很大的企业?其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就此,本报记者 “对中国公司有抵制情绪是很不理智的” 走进伦敦ARUP总部设计独特的蓝色会议室,公司接待员一边为我倒着英式的午后红茶一边告诉我,南汽代表团商议购买罗孚的那段时间里,“每天就是在这里商讨大计的”。 这时,一个身材不高、穿着一件普通白色衬衫的中年人匆匆走进来与我握手,自报家门说叫麦尔斯,然后就很随便地坐下来对我说“你想问什么尽管说吧,我就是这家公司的主席”。 “我们是2005年4月成为南汽商务咨询伙伴的,”麦尔斯先生回顾说,“当时罗孚已经宣布破产,普华永道作为负责罗孚托管事宜的资产管理公司正为它寻找买家。在南汽与普华永道长达8个星期的谈判中,我们正式介入了谈判。” 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并购,南汽要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购买老牌的罗孚汽车显然需要帮助。“中国的汽车工业并没有类似经验可以参考,也几乎没有这样的人才储备,”麦尔斯先生微笑了一下说,“所以他们需要我们”。 “那么,”我想象着当时谈判的情景,“谈判桌的一边是英国人,而另一边,南汽的一边,坐着的是中国人……” “和我们,”麦尔斯先生接过话头,“我们一直和南汽的代表一起坐在谈判桌的另一侧。” “不过你是英国人啊,”我说,“你一定了解,作为普通的英国人,对于中国公司收购罗孚汽车会有什么感想!” “是的。就我了解,从感情上说,不喜欢这个想法的英国人有很多。”麦尔斯先生看上去有一点儿伤感,“在20世纪20到40年代,英国制造的汽车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后来,英国汽车制造公司逐渐被买走了,先是美国人来买,然后是德国人,之后是日本,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就是罗孚汽车,要被中国人买走了。”麦尔斯先生停了一会儿说,“从感情上说,更多的英国人希望中国人在谈判中输掉,而不是希望他们赢。” “不过,如果我们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就应该知道,中国人所做的其实帮助了罗孚。”麦尔斯接着说:“南汽会让罗孚这个品牌仍然保留在国际市场上,并保持这个品牌的竞争力,而且制造业的收缩本来也是英国的国策,英国汽车制造业的衰落不可避免,因此(英国人)对中国公司有抵制情绪是很不理智的。我认为,应该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收购,是我们陪同南汽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对罗孚的收购。” “我们为此开了一个先例,没有签约就为南汽工作了” “但是,”我问麦尔斯,“你刚才说,你们是今年4月才成为南汽的商务咨询伙伴,而那时并购罗孚的谈判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了。有一件事我很不明白:我无法推断出,你们是在什么时间和南汽签订商务咨询合同的呢?” 麦尔斯先生看着我,半天没说话,脸色稍稍有点绯红,似乎对这个问题毫无准备。为了缓和气氛,我只得进一步解释说:“你知道,保守的英国记者在采访前,可能会假设你们早已经和南汽签订了合同,而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根据自己的推断感觉到,你们似乎根本没时间签订合同。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签合同了吗?” 犹豫半晌,麦尔斯先生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出实情:“没有。实际上,我们和南汽没有书面合同,只有君子协定。你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不能等待。我们为此开了一个先例,没有签约就为南汽工作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尽管我有思想准备,仍然感到震惊:英国人以古板守规矩而著称于世,这么大的公司不经正式签约就给中国人工作,实在难以置信。“你不觉得冒险吗?”我问。 “是啊,很冒险,但是商业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公司与中国合作很多,我们了解中国公司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繁文缛节而放弃机会。而且,”麦尔斯先生终于又露出笑容,“他们(南汽)非常诚实可靠,已经根据口头协议给我们付清了钱款。” 英国政府鼓励罗孚工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 “你和南汽的谈判代表一定很熟悉。”我说,“你对他们印象如何?” 麦尔斯先生笑了,说:“人很好,学习能力非常强,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能很快理解到位,而且决断迅速,内部非常团结,给我印象很深。” “自从交易谈成后,已经有200人从南汽来到了位于长桥的罗孚工厂,忙着拆卸流水线,向南汽海运。”麦尔斯先生告诉我:“如果你现在到长桥去,会看到热火朝天的景象。” 实际上,我从英国媒体上已看到不少相关报道,不过,英方的报道角度完全不同,他们强调的是:“南汽还打算在英国继续生产罗孚汽车吗?英国的汽车工人怎么办?”就此,我询问了麦尔斯的看法。 麦尔斯说:“是的。部分英国工人有些绝望,认为自己永远地失去了工作。不过,南汽早已承诺,会在英国寻找合作伙伴,以便在英国保留罗孚跑车生产线。英国政府也鼓励工人利用这段时间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你知道,我认为南汽是说话算数的,他们说要恢复生产就是要恢复生产,我相信他们。” “那么,为什么有工人不相信?”我问。麦尔斯先生沉思片刻,委婉地说:“你知道,人们往往把自己生长环境中的既定规则看作是当然的和唯一正确的。英国工人也是这样。我认为,在南汽和英国的一些工人中间存在着这样的文化冲突。我们和南汽也经常做这方面的沟通。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我们也是在讨论。” “举个例子。在英国,如果一个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它就会举行各种新闻发布会,让当地民众和传媒了解他们的想法。但中国公司似乎没有这个惯例。他们说‘让事实说话。我们所做的一切人们都会看到’。我很赞赏这种精神。但是,你知道,英国媒体和中国媒体不同,如果你不给他故事,他们就会编造故事,而这个故事不可能对南汽有任何正面描述。英国民众,面对一个陌生的外国公司的员工在窗外忙碌却得不到什么解释和沟通,也是不习惯的。我们经常建议南汽开个新闻发布会,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开。” “我信任南汽,也希望英国社会信任南汽” “也许,如果是美国或德国公司购买罗孚,英国民众会放心一些?”我问。“也许”,麦尔斯说,“我们的文化更接近一些。但世界汽车市场从总体看供大于求,美国和德国的汽车公司不会再进行大规模并购。世界的最大汽车市场在中国。除了国内市场,中国还期待着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所以,中国人收购世界上知名的汽车公司是很正常的事情。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5年内就能达到美国和德国的水平。这是大势所趋,与人们的情绪无关。” 说到这里,麦尔斯先生的眉头微微皱起:“你知道,通过这次并购,我们公司的名字已经和南汽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声誉也是连在一起的。我信任南汽,也希望英国社会信任南汽。希望文化的冲突可以很快消除。我想南汽的国际公关能力也会很快提高的。”▲ 小资料 约翰·麦尔斯,1951年出生,英国人,克兰菲尔德大学工程学博士,1979年进入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工作,2004年4月当选该公司国际咨询主席,是公司三巨头之一。他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建筑环境委员会委员。 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之一,悉尼歌剧院就出自他们公司之手。该公司和中国的关系也非常密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以及中央电视台新楼都是这个公司的设计作品,也正是该公司帮助南汽完成了对罗孚的收购。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2日第十五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