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民办教育“生死门”谁在掌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4:49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以来,至今已两年有余,全国各地的民办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就在各地全面贯彻国家关于“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民办教育方针,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步伐的今天,记者获悉连云港市灌云县一所投资在千万元的民办学校突然倒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所民办学校的兴办到倒闭过程,令人深思。面对这所倒闭的民办学校,有人提出,民办教育到底谁说了算?
令人揪心的“最后一课” 文达中学倒闭的消息,给在连云港市灌云投资办学的沭阳人一记当头棒喝。谁也不知道,下一家倒闭的会不会是自己。“关键是当地政策的变数太大,”灌云县文达中学一位投资者毫不讳言,“我们冲着政策来,结果又毁于政策之手。”成也政策,败也政策。灌云县8所民办学校的投资者,有7所来自毗邻的宿迁市沭阳县,他们所指的政策是灌云县政府于2003年及2004年发布的两份文件。这两份针对在职公办教师参与社会办学的文件,被投资者认定是“扶持”、“刁难”民办教育发展的“指挥棒”。12月9日中午,记者赶至位于灌云县东郊后河村的文达中学。大门口没有门牌也没有校牌,一份灌云县教育局的“致文达中学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张贴在围墙上。这份落款日期为今年12月3日的“公开信”开门见山地陈述,创办于2004年的文达中学,“由于学校董事会对学校发展估计不足,盲目建设,导致后续资金不继,进而引发学校教学秩序不正常”,“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证学生学业正常进行,经研究,决定将学生分流到县内各学校就读”。“就是那天倒闭的。”一位在门口收拾纸板的农民对记者说,12月3日当天,好多学生家长聚集在学校“闹事”,“政府来了好多人”,这位农民说,这里从来没有像当天那样热闹过。走进大门,一头驴子叫唤着。驴子的边上,几个农民模样的男女正忙着捆扎一堆堆废纸。“你干什么的?”一位妇女问记者。“这学校还上课吗?”记者反问。“倒了,里面没人了。”这位妇女答。校园内,几个农人在里面溜达。从两座簇新的楼可以看出其建造的日期不久,所有的门窗都是破碎的。“给人砸的。”一位自称是“村上的”农民告诉记者,12月3日以后,好几拨人来校园内砸门窗和桌椅。“你看中什么就拿去,没人管”,这位农人说,自己就是来瞧瞧有什么可以拿回家的。簇新的教学楼内,找不到一件像样的物什,楼道内随处可见焚烧过的痕迹。教室内四处是玻璃碎片和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有的课桌从中间裂开,明显可以看出是被人砸烂的。撕烂的课本和练习册散落一地,黑板上涂鸦着各色“杰作”。 记者走进那间门口悬挂初一(4)班牌子的教室,黑板上,几行苍劲有力的字让记者突然想起了都德的《最后一课》。“一(4)班的同学们,我爱你们,我很伤心,我们幸福的生活即将结束了!希望你们在别的学校里能认认真真地学习,如果有缘的话,将来再见!”记者能够想象,写下这几行字,署名为芦瑶的老师,在当天一定像《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那样,“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课完了……你们走吧。’” 拖欠工程款学校屡被砸 文达中学校园深处的宿舍楼,同样到处是碎裂的门窗和玻璃残片,每个房间的地上,方便面盒及各种各样的书册凌乱不堪,床铺没有一张是完好的,同样留着被人敲砸的痕迹。天花板上的日光灯还亮着,吊扇因为风贯穿房间而过的关系,吱吱呀呀地转着。“都是来要债的人砸的”,一直陪着记者转悠的几个农民指着不远处几位面色沉郁的男子说:“学校欠了他们好多钱。”一位自称是灌云一家建筑公司负责人的男子,听记者称自己也是来要债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他们还欠我280万呢,人都找不到!”这位男子告诉记者,自己是承建文达中学教学楼的,建完后只陆陆续续要回了少部分款项。“快过年了,人又找不到,能不急吗?”这位男子坦言,自己曾带人锁过学校的门,也砸烂了很多课桌椅,“只能是消消气”。“其实人家也投了不少”,一位自称是后河村农民组长的男子对记者说,文达中学的投资老板在校园建设上投入了不下1000万,“这两栋楼就是600多万,还有那厕所就花了16万,买原学校还花了325万,这些我们都知道的”。这位男子还表示,文达中学今年招生招了上千名,只要稍微给一点支持,“挺过今年就没事了”。 因为拖欠工程款,灌云几家民办学校大都有过被债主锁校门、冲砸教室的经历。同样是民办的学校,灌云县外国语学校投资者胡兴璞,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该校历次遭遇工程队冲砸的情况介绍。 “9月14日,工程队约300余名人员进入学校闹事,他们封校门、锁教室,打老师、抢食堂,造成学校直接经济损失约8000元。”“10月15日,工程队近10名不明身份人员闯入校内,强行毁坏教学楼电器线路及其设施,切断电源;拆卸供水设施,封停自来水,张贴人身攻击的小字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10月17日,工程队约200余名人员再次冲击学校,闹课堂、断电、停水,学校被迫停课。19日何学老婆带领雇用的一班约二三十名老弱人员,进校干扰教学;中午工程队100多名人员封堵校门,不让放学回家的师生进出;下午他们阻止学校恢复供水、供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元。” “12月……” 胡兴璞给记者算了一笔“不完全”的账,“为了维护学校秩序,弥补警力不足可能带来的更大冲击与损害,学校历次聘请校外护卫人员支付相关费用约30000元”。 “工程队屡次冲击学校,造成在校学生纷纷要求转学。已经转走的学生有60余名,即将转走或准备本学期结束后转走的学生近200余名,涉及退费金额约100余万元。”“文达学校解散,约200余名学生有转学我校的意向,而且准备在12月3日至12月10日期间来我校报到,经工程队最近二次的连续冲击,这些学生纷纷转学其他学校,给我校造成经济损失约60余万元。”“工程队三番五次冲击我校,给我校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极大地降低了我校的社会认同度,势必影响明年暑假招生,使我校为此损失至少300万元以上。”“我们的确是遭遇了一些资金的难题,但只要政府稍微扶持我们一下,困境很快就会挺过去”,胡兴璞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工程队冲砸学校事件漠不关心的态度,很可能使得这些新生的民办学校继文达中学之后逐一关门。 民办校遭政策“滑铁卢” 提及文达中学倒闭的原因,几乎所有的民办学校投资人都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灌云县政府下发的两份完全相左的文件。12月12日上午,记者费尽周折在宿迁市沭阳县找到了文达中学的几位投资者。 “我们16个投资人都是沭阳的骨干教师。”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2004年3月,他们带着筹集到的550万元前往灌云,收购了原灌云县育才中学,并扩建了崭新的教学楼及宿舍楼,总投资约1200万元。这位投资人说,他们当时是冲着灌云县“74号文件”去的。记者从这份灌云县政府于2003年下发的《关于鼓励在职公教人员参与社会办学的暂行办法》中了解到,灌云县“为鼓励我县在职公教人员在本县境内参与社会办学活动,促进我县民办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县在职公教人员在本县境内创办民办学校或到县内民办学校应聘人教”,“享受‘六个不变’待遇,即原有的身份不变;档案工资调整不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不变;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个人承担部分缴纳的渠道不变;人事局扎口考核奖惩不变;退休后享受同类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那是一个暖春,更是一个到灌云投资办学的蜜月期。”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2004年暑假文达中学共招收了1040名学生,收费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同时,通过他们的教学,该校高考本科达线的学生就有50多名,初中毕业生考取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升学率位居县内重点初中学校前列。但痛苦总是伴随着喜悦而生。“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依然无法摆脱关门的结局。”这位投资人称,就在教学楼刚刚竣工不久,“就像晴天霹雳一样,灌云县政府一道61号文件一下子就把我们打晕了。”所谓的“61号文件”指的是灌云县政府于2004年7月6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在职公办教师自愿参与社会办学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从2006年8月1日起,所有自愿留在和新到县内民办学校工作的公办教师,不再享受“四个不变”待遇。“2006年8月30日起,属于个人自愿继续在民办学校工作和新到民办学校应聘的公办教师,按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办法执行,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且达退休年龄的按城镇职工退休标准办理手续,并在县社会劳动保险处领取养老金。从2006年8月30日起,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应聘任教的,所签劳动合同一律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鉴证。”…… 这也就是说,从2006年8月1日起,到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如果不回到原先的公办学校,他们将不再享有原本应当享受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聘用的公办教师纷纷开始回流”,文达中学投资人说,这一政策出台后,陆续有多名骨干教师回到公办学校,师资的流失导致该校教学受到冲击。“61号文件严重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连云港市《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暂行规定》。”文达中学投资人说,这个文件是导致该校倒闭的关键原因。记者了解到,《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而连云港市《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暂行规定》也规定,民办学校其人事关系由当地县以上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实行人事代理;教师由公办学校流向民办学历教育学校保持原来身份不变……“61号文件的出台,不但使得在我校任教的公办教师人心不稳,同时也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信心。”灌云县文达中学投资人的感叹同样适用于其他在灌云投资办学的投资者,有位民办学校的投资人说:“这份文件出台的事件真的是太狠了,7月是学校放暑假开始招生的时期,在这时候出台这么个文件,直接导致民办学校招生陷入困境。”没有生源,民办学校就收不到费用,没有费用导致工程款一拖再拖,欠债的结局是工程队锁校门、冲砸教室,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就这样形成了。 谁在让公、民办学校“对立” 灌云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在分析文达中学倒闭的原因时,除认定“61号文件”对民办校造成伤害之外,颇多言语又指向有关部门对待民办学校的“不公平”做法。文达中学投资人在给记者的一份《文达中学从兴办到倒闭情况反映》中是这样描述的:“2004年7月,在我们招生的关键时期,县教育局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流动字幕,称县内民办学校为非法招生,阻碍学校的正常招生,使学校招生人数大为减少,给学校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今年暑期招生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封锁初考、中考、高考考生信息,并且下发文件要求小升初在学区内‘无缝对接’,不允许跨学区流动。各公办中学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在学校内补课,阻断我们民办学校与学生直接沟通、接触的渠道。有的公办学校公然印发《告学生家长书》,诬陷、毁谤、肆意攻击民办学校,导致学校招生工作陷入困境。今年暑假我们学校仅招生500多人,并且战线拉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校收费仅有140余万元,不足第一年的一半。”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得的两份公办学校的“告家长书”,或许可以印证文达中学投资人的话。灌云县一所中学2004年7月11日散发的“告家长书”称,“近来,灌云大地一下子冒出来几所所谓的私立学校。根据7月6日县政府2004年61号文件精神,目前还没有一所通过县教育局验收,更没有办学许可证。严格讲,它们还不能称之为学校,还在筹建阶段,不应该有校印,不能招聘教师,也不能招收学生。它们的招师和招生行为是个人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电视上县教育局已多次打出字幕告诫百姓,请不要上当)。”而另一份由灌云县穆圩中学于今年4月20日散发的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则是这样陈述的,“近一两年来,由于私立学校的出现,招生秩序进入了极端不正常的混乱状态,部分小学毕业生及其家长被拉生源的人搞得不明真相,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结果一年下来了,一些学生每家损失了上千元,最后还是转到了穆圩中学来。仅本学期开学初,穆圩中学就接收了从几所私立学校转来的63名学生”;“殊不知,在为私立学校招生呐喊的人,拼命鼓吹私立学校好,他们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吗?不,他们是在为自己的钱着想。”“私立学校的目的只是为了从学生头上赚钱”;“私立学校招聘教师困难,教师不配套,不足部分用代课教师补齐,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沭阳已有多家私立学校中途倒闭,甚至有人收了学生的钱逃跑了”;“目前,灌云的私立学校有很多教师已经发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心中发慌,纷纷到教育局要求返回公立学校。”“就是这样不负责任的攻击、诽谤民办学校的手段,有关部门却不闻不问。”灌云几所民办学校投资者告诉记者,他们曾联合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年8月,县政府有关部门召集民办学校座谈会,各民办学校对“61号文件”及有关部门的做法提出质疑,有关领导当时表态要对“不合时宜”的规定进行修改,但事实上“61号文件”至今也没有修改,那些承诺措施更是一项也未兑现。这些投资人还告诉记者,今年11月,连云港市人大代表到灌云考察民办学校发展情况,该县教育局事先就安排好了参观路线,到情况稍微略好的新星、中英文、华英等民办学校听取汇报,并且,原计划在教育局会议室安排的民办学校投资人、校长、教师代表与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由于有关领导看到了部分学校“不合时宜”的送审汇报材料后,当即取消了,使民办学校失去了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的机会。 民办校倒闭凸现社会问题 “文达中学在陷入困境时,我们向教育局、县政府都汇报了情况,我们愿意把学校让出来,请求上级领导与县中协调,我们这些股东暂时不要拿回资金,5至8年内归还投资款。但是灌云县领导表示不敢操作此事”,文达中学投资人告诉记者,其实这种激活“休克鱼”的做法,在一些地方已经有成功的先例。这位投资人还对记者说,假如当地融资环境好一点,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协调,让金融部门贷款给学校,文达中学也不至于倒闭在采访中。 这些来自宿迁市沭阳县在灌云县投资创办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在复述这么一句话,“我们宿迁的民办教育很发达,政府也十分支持。” 据了解,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在该市“民办及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 办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的演说中指出,“对一个地方党政领导来说,重不重视教育,是衡量其是否讲政治、讲大局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工作中,重不重视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又是衡量其是否成熟、合格和有远见的重要标志”。仇和认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仇和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完善民办学校人事政策,建立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向民办学校有序流动,切实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重点高中和职业高中根据教育需求,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校和招生引师,大力兴办民办教育,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民办学校之间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积极打造教育集团,实现优势互补、集约经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民办校遇困境在另一座城市却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淮安市涟水县有一所民办学校由于资金极端困难面临倒闭,该县政府从中协调帮该校积极办理贷款,最终使该校起死回生。 灌云县领导对外声称,文达中学的倒闭是股东内部不团结、管理不善造成的。在灌云投资办学的投资者们把办学环境不理想导致文达中学倒闭的主要缘由归咎到政府的身上。“61号文件出台前,我们的招生计划都能超额完成,但文件出台后,我们即使用尽浑身解数也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40%。”早已耳闻文达中学倒闭消息的沭阳县教育局局长张学兵,12月12日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区别的仅仅是投资主体的不同,但他们承担的都是培养人才的任务:“民办学校倒下去是个社会问题,最终还是要政府来承担,因此,政府有必要对民办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民办教育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位教育局长,张学兵认为,民办教育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资金的不足,盲目的投入,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作为政府,也应当积极对民办教育进行引导和扶持,“民办教育也是在育人,不应对其予以歧视。” 据了解,民办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办学模式多、变化快、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泗阳致远中学、宿迁青华中学董事长张恕生在总结现有一些民办学校办学模式时,将几种不规范的办学模式归纳为家庭作坊模式的办学,这类学校开办早,校园小,几间房子,一个小院,没有多少活动设施,也没有实验条件,同时学生少,教师以退休人员和兼课教师为主;贵族学校模式,这类学校前期投入大,设施好,为学生提供的生活条件优越,但收费较高,由于经济原因加上教学成绩不易显著,这类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一般都很难达到举办者的初期愿望;合作共管模式,由若干教师合作创办,采取自筹资金,先办学,再扩展。这类学校办学初期形势火爆,但随着学校成型,人人都要作主、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常因处理不当,导致产权转移,教师流动,学校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张恕生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提出民办学校规范运作,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他说,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不同于其他国家,它是在公办教育形成强大的垄断势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形式,成长非常艰难,所以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不过,在政府支持和引导的前提下,张恕生认为,民办学校自身也要不断努力,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对教育市场的适应能力,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力求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教育对象的选择化,立足主流教育、平民教育,打造社会欢迎的教育品牌。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16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