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京报:威廉姆斯之死令人惋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0:58 新京报

  12月13日凌晨,曾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斯坦利·图基·威廉姆斯在加州被处以死刑。

  威廉姆斯传奇般的一生和最终被处死的结局就仿佛《悲惨世界》的美国版现实演绎。他年轻时曾是一名杀人不眨眼的“暴徒”,26岁时因为两度杀害了四人而锒铛入狱,可谓恶贯满盈。然而,在被判死刑并不断上诉的入狱期间,威廉姆斯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他表
示,除了像其他犯人一样服刑接受惩罚以外,他还要用自己随时可能湮灭的生命尽力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在监狱中,威廉姆斯通过口述完成了9部小说,其中包括他本人的自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警告孩子们不可走上邪路。1998年他又利用版税收入开展了“互联网街头和平计划”,通过网络来推动防范校园外暴力行为。24年来,威廉姆斯的努力收到了突出的成绩,成功感化了成千上万名曾误入歧途的不良青年和帮派分子改邪归正。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威廉姆斯曾五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四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基于此,威廉姆斯的命运得到了许多民众的重新认识,此前包括众多好莱坞明星在内的5万多人曾向加州州长施瓦辛格陈情免其一死,而许多组织和民众更纷纷自发走上街头为他请命求赦,但正在为政绩不佳声望下降困扰的施瓦辛格最后还是拒绝对威廉姆斯进行特赦,将他送上了毒药注射台。

  问题是,这起死刑,到底是实现了司法的正义,还是恰恰体现出死刑本身的非正义?

  诚然,威廉姆斯曾经犯过重罪,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他自己也承认:“我的过去卑劣可耻,我是犯人。”但是,这种惩罚难道竟可以是无限的吗?正如威廉姆斯所说:“通过杀人的手段来禁止谋杀,有何意义?”

  死刑究其实质,并非惩罚,而是消灭,从而彻底断送了犯罪人弃恶从善的机会。死刑的一个重要逻辑,乃是断定犯有重罪的人再无可以矫正的可能和价值,不杀则必将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而威廉姆斯与其他许许多多弃恶从善者的实例都已证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

神话,再罪大恶极的人,也完全有可能矫正悔改,而对重大犯罪人不可能矫正的臆断才是不负责的。法律可以对犯罪人施加惩罚,但无论他犯有何等滔天大罪,也决不应断绝他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处死威廉姆斯等犯人的本身,却反而给那些有可能改邪归正的人造成负面的教育,告诉他们,即便像威廉姆斯这样洗心革面贡献社会,仍然难免死路一条。

  雨果在不朽的《悲惨世界》中告诉我们:对一个已经弃恶从善的人仍然施以不依不饶的司法追索,不仅有失实现正义的本来目的,甚至可能是反人道的。今天的威廉姆斯已经不再是24年前的凶徒,美国加州当局杀死的是一个虽有罪过但已改过自新,而且开始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美国的死刑法是由当年的英国殖民开拓者们带去的。时至今日,包括英国及欧洲、美洲多数国家在内的全球120多个国家已经废除或停止死刑,今年3月1日,美国最高法院才以5:4的微弱多数通过决议,裁定对未满18岁的犯人使用死刑违宪,这才开始在美国全境停止对少年犯使用死刑。

  对于执意要他“偿命”的受害者家属,威廉姆斯说:“用死亡来威胁我,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以结束痛苦。虽然我希望他们死去的亲人能从墓地中爬出来,回到温馨的家里,但这一切不可能。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每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但是我的死亡并不能结束他人的痛苦。”这很值得固守“杀人偿命”传统观念的部分民众思考。

  □杭程(江苏职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