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海啸后,印尼华人渴望新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0:30 环球时报

  

海啸后,印尼华人渴望新家
2005年12月24日,印尼亚齐华人难民营一角。

  管克江摄

  一年前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1000多印度尼西亚亚齐华人的生命。一年后的今天,记者第四次探访亚齐,走进了废墟中的华人区。

  ■周氏父子:在难民营中艰难生活

  35岁的亚齐华人周志林每天只有3件事可做:吃饭,睡觉,坐在门口发呆。即便如此,如果救济粮不能及时送到,三餐就得减成两餐甚至一餐;难民收容所紧挨公路,木板的隔音效果又差,孩子一闹便无法入睡;本有一身制作金饰的好手艺,如今却只能天天闲坐,这种滋味更难忍受。

  2004年12月26日上午,周志林的父亲周清华忽然听到猛烈的水声,还没来得及反应,老两口就被裹进了滔滔洪水。“我妻子一下子就不见了。我被洪水卷了几个滚,死命抱住一截树干,最后还是抓住一个桥栏杆,才活了下来。当时我身上只剩下一条内裤了。”尽管过了一年,周清华谈起往事眼里依然泛着泪花。

  周清华一家第二天就逃难到了棉兰。今年3月,回到亚齐的周清华全家身无分文,住进了政府为他们提供的难民收容所。这一区的难民营共五排房子,其中三排半由华人居住,共36户,100多人。当地人都把这里叫“华人难民营”。

  收容所分配给每户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单身的则四五个人合住一间。“房间里什么都没有,”周清华说,“铺地的塑料布、电风扇、煤炉都是送的。睡觉打地铺,我自己的家当只有一个包。”周清华打开背包,里面有一包药,一些衣服和证件。“如果再发生

地震海啸,我拎起包就能跑。”周清华每月靠从政府领取12公斤大米和3个鱼罐头为生。“政府承诺每天发3000印尼盾(1000印尼盾约合1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但已经五个月没发放了。

  周志林说,从棉兰回来时,赈灾委员会给每家发了1500万到2000万印尼盾的安家费。他很想靠本事赚点钱,可是重建进展缓慢,没有什么工作机会。为了谋生,他妻子每天自制冰块卖给一些餐饮店,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赚5000印尼盾。

  采访时,周围的难民围住了记者,他们都说:“最大的期望是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就能安安定定地想办法过日子。”不过,印尼政府并不打算给原本就不拥有土地的难民修建住所。这些华人灾民正在等待慈善组织的帮助。

  ■陈贻华:重开饭店为华人提供就业机会

  海啸过后的重建过程中,基础厚实的华人获得了更多机会。陈贻华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家族拥有的棉兰饭店是班达亚齐最大最豪华的饭店。海啸之时,棉兰饭店一层楼全部被淹,一条20多米长的大船被冲到饭店门口,所有的家具都报废了。海啸刚发生的几天里,灾民们走投无路,棉兰饭店成了他们寻找食品和衣物的主要目标。

  但海啸刚过一个月,棉兰饭店就在陈贻华的努力下重新开张了,生意比海啸前还好,80个房间天天爆满———来亚齐的各国救援机构是最主要的客户。陈贻华说,饭店进行了重新

装修,更换家具花了10亿印尼盾,大部分资金是营业所得。

  陈贻华不仅全部留用棉兰饭店的老职工,并尽量多雇一些家庭有困难的员工。他出钱出力把当地的寺庙“天后宫”清扫后,收留了15位无家可归的华人灾民。陈先生不赞成单纯给灾民提供救济,“这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救助的有效途径是一定要让灾民能够自立。

  ■蔡文龙:组织慈善机构为华人募捐

  头一次碰到蔡文龙,是今年12月初在班达亚齐华人区的小餐馆,当时他和他的“亚齐华人慈善基金会”,正为一位得了重病要动手术的华人灾民募捐。两个早晨的募捐活动共收到380万盾的善款。“这点钱远远不够,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12月底再和蔡先生见面,他还在为“亚齐华人慈善基金会”发愁。他告诉记者,海啸之前班达亚齐市区的华人约有5000多人。灾害之后,大多数华人到棉兰避难。当地60多家华社组成赈灾委员会给他们提供免费食宿和医疗。今年4月起灾民陆续返回亚齐。如今,在班达亚齐的华人有3150人,大多数生活恢复了正常,但仍有约100户共两三百人无家可归,还住在难民营里。“亚齐华人慈善基金会”是当地华人自发组织的慈善机构,靠从华人和政府募捐来的几千万印尼盾救济灾民,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蔡文龙本人也是海啸的受害者。他的钱包里至今夹带着在海啸中逝世的妻子的遗像。蔡先生自己当时也受了重伤。伤愈后,他回到亚齐,清扫掉屋里的淤泥和树木,重新经营起

汽车配件店。

  每天,蔡文龙都会和基金会的成员碰头,继续商讨救助方案。蔡文龙说,基金会决定把帮助的重点放在“孤儿寡妇”身上,因为这些人的困难最大。经过登记,亚齐华人灾民中有58名寡妇,63名孤儿。蔡文龙告诉记者:“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亚齐就是我们的家。无论多么困苦,我们都要在亚齐努力生活下去。”▲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8日第十八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