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江南时报:消弭社保差距需加大“转移支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2:26 人民网-江南时报

  在北京,农民可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社保待遇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以货币形式支付,实行社会化发放(据1月1日新华网报道)。

  北京此举,开全国之先河。消弭城乡差距,有时就这么简单。当农民不必养儿防老、积钱养老的时候,当他们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不再有就学的不同待遇的时候
,我们发现,所谓的城乡差距确实开始缩小了。有许多事情,不是不能为,而是不去为。如今,京城为全国开通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路径依赖”的现实告诉我们,在“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差距方面,“一旦作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条路变成惟一路径,而且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路径”上,我们已经走了大半个世纪了,现在是到了选择新路径、切实消弭城乡差距的时候了。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过度理由效应”原理,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每个人都力图为行为合理性寻找原因,一旦感到找够了,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原因了。“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选择中,同样不去寻找内部原因,而以外部原因解释了事,从而使消弭城乡差距的努力日积月累地无所作为。作政策选择时同样有维持认识平衡的需要,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在理由就会越少,最终巩固了“路径依赖”。而为了应付社会呼声,通常就以玩虚的来应对,比如把农民也改称为“居民”,在户口本上看起来与城里的市民“没什么两样”,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与过去的农民一模一样。可悲的是,“政策即使撒谎,也有许多人相信”。虚的毕竟是虚的,怎么玩也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如今北京为农民办好“老有所养”的实事,远比那种“农民也统一改称为居民”的“户籍登记改革”的噱头好上一万倍。这种“实惠”一靠政策,二需钞票。从政策选择看,要消弭城乡差距,首先要摆脱“过度理由效应”,继而要摆脱“路径依赖”,最后要作出新的正确的政策路径选择。从财力支付看,那是要下定决心拿出钱来用在农民头上的。北京对农民的养老保险,由市区财政补贴,这是一种让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转移支付”,这种支付的力度越大,社会公平的程度就越高。

  《江南时报》(2006年01月03日第二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