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广州日报:一种声音一份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10:45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3年10月,热评版悄然诞生。在经历了几次改版、扩版之后,我们的读者群落和作者群落一直在激增。每天打开电子信箱,看到成百上千的稿件和来信,激动之余,更觉感动。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所有的读者和作者,因为你们的支持和鼓励,热评版才会越来越精彩。

  2005年已然成为过去,如今,行走在2006年的天空下,新闻正在发生,评论正在登场。

  ……

  首先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评论?

  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曾写下这样的诗歌: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不错,人虽然是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而存在,但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社会中,人更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形态存在。“蝴蝶效应”的出现,警示了人们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遥不可及却并非与己无关。从关注自身开始,我们开始关注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而评论就是一种主动形式和意义上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关注个别或普遍的社会现象,站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体现了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当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我们的社会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个问题:评论是什么?

  2005年年底,西安网民再次发起了西安十大教训的评选。评选十大教训,是西安网民用自己的方式来热爱自己居住生活的城市。而评论也是一种热爱的方式,因为热爱,我们才不得不开始发出声音。每一种声音都是一种民意的表达,每一种声音的背后,都是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感与参与精神,是对家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爱。而倾听这种声音,就是倾听民意。

  民之于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是最常见的类比。很早的时候,古人就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的道理。在更早的时候,大禹治水,古人就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大禹治水成功与周厉王被放逐,两者的鲜明对比,说明疏导的重要性。当历史的车轮轧过岁月的风烟,当文明的进化走进新的时空,民之口,与评论连成一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评论是一个泄洪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评论的底色在于批评。评论缺少了批评性,评论就失去了生命力。批评有理,但批评从来都不是恶意攻击,而是善意地提醒,批评的最终的目的,不在破坏,而在建设。

  评论更是一座桥梁,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沟通,才有协调的可能。宋玉《风赋》,讽谏楚襄王,可惜襄王未知其意。宋玉之有心,襄王之无意,沟通宣告失败。热评版的功能就是提供《风赋》的刊载之地———当然,我们的作者不是宋玉,而我们的政府更不是楚王国。

  在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的语境中,政府尊重民意,且善于乐于倾听。沟通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正在进行中。

  第三个问题:评论有用吗?

  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站出来,说:要呐喊,呐喊了,就有人醒来,有人醒来了,更多的人醒来了,就有打破铁屋子的可能。如今,中国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铁屋子也早已被打破。但这种呐喊的精神,却需要被放大。

  转型中的中国无可避免地必然遭遇许多难题、无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腐败现象的存在,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尚需改进;

矿难频发,弱者的权利难以实现;生态有恶化的危险,公众的健康权正在接受考验;股市低迷,金融改革正在艰难行进;还有教育、医疗、司法领域的种种问题等等。对于这些,身处其中的我们无法冷眼旁观,无法不去关注。

  ……

  2006年,每个人都有很多期盼,而我们最大的希望是,评论中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因为,批评少表明公平多了,正义多了,百姓的满意度高了,社会的运行就趋于完美了。

  2006年,我们拒绝为写评论而写评论的评论,拒绝无病呻吟或人云亦云的评论,拒绝泼妇骂街、一味激愤的评论;2006年,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从个案到现象,我们希望都能有所涉及;2006年,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关注公平与正义、改革与发展,我们欢迎各种积极而有建设性、能促使社会肌体更加健康的声音。

  单一的音节总是单调的,各种声音的混合,才能奏出宏大的交响乐。每一篇评论都是一种声音,而各种声音的激荡,产生的不仅是智慧或者方法,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006,我们与评论同行,而评论,与发展的中国同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