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京报:黄禹锡事件产生的四大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3:13 新京报

  随着调查的深入,黄禹锡可能全面造假的结论已经浮出水面。2005年12月29日,负责调查黄禹锡事件的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宣布,黄禹锡根本没有培育出与患者体细胞基因匹配的特制胚胎干细胞。也就是说,黄禹锡发表于2005年5月19日美国《科学》杂志上的11个与病人体细胞基因相配的干细胞系全部是造假。

  毫无疑问,黄禹锡事件对当代科学研究将会产生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将主要集中在
四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论文的审查机制的改革;二是如何验证论文所声称的结论或科学研究的成果;三是有关国家科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干细胞和克隆研究政策;四是公众对于科学研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的信任。

  虽然在此之前,科学界诚信的声誉靠三种机制来编织安全网,一是同行评议,二是匿名审稿人机制,三是研究结论或工作的可重复性,但黄禹锡事件说明,审稿人机制确实需要改进。比如,应当有更多的人来审稿,而且不能仅仅由杂志挑选审稿人。同时能否给予审稿人以更多的权利和更重要的责任,让每一篇发表的论文至少不会有基本事实的虚假和错误。

  当然,仅仅苛求于审稿人是不够的,论文发表后应当有其他研究来证实成果可重复,即验证论文的结果,这也是保证科学结论可靠和客观的重要措施。但具体到一些尖端领域的研究,却存在难题。有意味的是,黄禹锡尽管也承认造假,但他一直坚称自己是掌握了克隆技术的。那么,如何来验证他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呢?事实上,黄禹锡的一些研究是否能得到可重复的证实的确困难。因为一种尖端技术刚刚出现后要重复它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研究者以正当的理由,如成果和技术保密为由不提供技术细节,这种成果就难以验证。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黄禹锡事件后,一些禁止克隆研究的国家是否会调整本国的科技策略,比如,放宽对克隆研究的限制。可以说,黄禹锡事件是最令美国人担心的。这种担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要求美国政府松动或重新考虑

干细胞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干细胞研究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后者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美国,包括其他对克隆技术心存疑虑又加以限制的国家,对干细胞研究进一步禁止的理由。

  最后,是公众对克隆和干细胞技术的信任问题。黄禹锡事件的确影响到公众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的信任,股市的涨落最能说明问题。2005年12月16日,黄禹锡承认自己的实验有“致命错误”时,韩国的“干细胞概念股”开盘后纷纷跌破了15%的限幅。

  不过,公众因黄禹锡事件对科学研究和其成果出现的信任危机是短期的。因为,黄禹锡事件只是科学研究中的极少数现象,而且如果给以时间,一切造假都会被揭穿,科学永远不会容忍造假。同时,如果假以时日,包括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等在内的生物医学尖端科技必然会慢慢获得突破,并造福于人类。毕竟,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本质在于科学只用事实和客观成果说话,并总是剔除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内容。

  □张田勘(北京编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