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崛起!威胁?困惑世界的中国二重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6:25 青年参考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中国的崛起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在东亚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中国崛起最重要的特征,是和其他国家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2005年悄然逝去,唯一的超级大国陷入伊拉克困局,欧盟一体化进程也遭受挫折。而中国无疑是个突出的亮点,在经济上不仅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更促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惠及周边。在国际事务中,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承担起了更多的国际义务。2
005将作为中国崛起年被记住。但是,仍然有少数国家吹奏不和谐的音符,叫嚣“中国威胁”的声音不时出来插科打诨。

  《纽约时报》标题破天荒用中文

  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英文版刊登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标题竟然破天荒地使用了简体中文。文章以公元1000年时全球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警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不可骄傲。

  仿佛在一夜间,中国崛起成了世界传媒热议的话题,西方主流传媒史无前例地高密度关注中国。

  美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月份推出“中国世纪”系列特别报道,章子仪荣登封面;美国《时代》周刊6月27日推出题为“中国的新革命”特刊,刊载超过20多个版面的相关文章,封面图片是毛泽东主席的头像。

  面对平面媒体的“中国热”,电视也不甘落后,趁《财富》全球论坛在京召开之际,美国CNN调遣世界各地的主持人和制作队伍奔赴北京,扎营香格里拉饭店,在5月14日至22日推出为期一周的“看中国”系列特别报道节目,向全世界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BBC干得更绝,去年3月份,他们把演播室搬到上海,邀请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刘建超、前香港总督彭定康等作为嘉宾,与数百名来自上海和外国的观众,就各种热点问题展开了辩论,拉开了“中国周”的序幕。

  面对中国崛起,德国有媒体惊呼,和上海比起来,整个欧洲都是个大农村;而加拿大《环球邮报》用25个版探讨《中国在腾飞:我们会错过这艘“龙”船吗?》。另外,美国《财富》杂志、英国《金融时报》、《卫报》都不约而同地派出采访团到中国采访,并推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系列专题报道。

  国际传媒的“中国热”过程中,尽管有些报道对中国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所歪曲,但受到关注毕竟不是坏事,说明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程度已经达到了足以引起媒体重视和积极反应的程度。

  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相伴

  与“中国崛起热”相伴的,是“中国威胁论”。2005年12月8日,日本民主党党首前原诚司在美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讲,说“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及其现代化是个现实威胁。日本必须采取毅然措施,抑制中国的膨胀”,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公开场合多次宣讲“中国威胁”;在大洋彼岸,美国保守派政客“中国崛起威胁美国利益”的言论也从未间断。

  神六上天被解读成“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纪念“郑和下西洋”被理解成“中国政府这次浩大的纪念活动体现了其有重新在海上称霸的野心”,中国和津巴布韦交朋友被转化为“津巴布韦已经为中国所拥有”,中国纺织品出口成了“倾销”,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也涂抹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别国进口石油名正言顺,中国进口石油就被说成“威胁”……

  对中国崛起和中国崛起引起的反响,国际学术界也积极进行研究。2005年,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参加了不少学术会议,无论主题是什么,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2005年将作为中国崛起年被大家记住。”吴建民说。

  2005年12月20日晚,吴建民在外交学院论坛上讲述了两件亲身经历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初,他到布鲁塞尔开会,约见一名外国高官,对方不愿接受他的邀请,理由是“不知道贵国政府3个月后还会不会存在呢”。今年,他在法国参加巴黎行政学院校友会时,研讨的题目竟然是“中国会统治世界吗”。

  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把国外炒作“中国威胁论”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担心中国的经济竞争,第二是“中国环境威胁论”,第三是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会抢夺资源。

  中国出招消解“中国威胁论”

  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领导人出访都会作出解释、说明,告诉世人中国是和平发展,是开放的、合作的、和谐的发展。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平息外界怀疑最好的方法。”

  与领导人的解释相配合的,是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实际行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的作用世人瞩目,“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安邻、睦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让邻国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成果,与美国、欧洲的纺织品贸易纠纷也以谈判而非对抗的形式解决问题。

  中国的努力成效显著。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发表《中国向何处去》的演说,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主张务实面对并接纳中国的崛起;愿意同中国共同经营双方都从中受益的国际体系。

  在亚洲,2005年年底东亚峰会召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也进入崭新阶段,东盟曾经对中国的怀疑有所减弱,和中国朝着共赢、合作的方向前进。在欧洲,法国和中国遥相呼应,主张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其他国家也随着经济往来的密切逐渐全面认识中国。

  2006年,胡锦涛主席将访问美国;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元首将举行峰会;俄罗斯在中国举办“国家年”,中非合作论坛将升格为“中非领导人峰会”,这些都将使得世界愈加了解爱好和平的中国。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解释说,中国的崛起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在东亚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中国崛起最重要的特征,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200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3.6%,美国的贡献是35.7%,但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7倍。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是对所有各方都有贡献。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