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中国人为什么不识汉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6:25 青年参考

  由《咬文嚼字》提供的央视一套2005年9月差错榜,摆在了笔者面前。央视品牌栏目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正大综艺”、“艺术人生”、“幸运52”等,几乎每家都“荣登”榜上。

  认真关注过汉语言的人,想必都不会对《咬文嚼字》陌生,这家被称作“语林啄木鸟”的母语普及类杂志,因为对汉语言严谨而精密追求,和对音释义细节上的“斤斤计较”
而广为人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者,在不停地读着白字,说着别字,识着错字,表述和引申着自己其实也一知半解,甚至是茫然无知的成语或典故。其实,在《咬文嚼字》动手给央视挑错之前,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恐怕皆不同程度地充当过这样的义务角色。

  号称品牌身价达到4.2亿元人民币的当红主持李咏,竟让人大跌眼镜到以“拨”(bō)作(bá);而人气栏目《开心辞典》亦毫不示弱,赫然以“大块朵颐”(应为“大快”)为题示众;至于《东方时空》主持人把“栖霞山”的“栖”读成了xī,诸如以上之类的小儿科错误是举不胜举。

  这恰恰折射着我们伟大母语所面临的巨大尴尬与困惑:连靠运用母语吃饭与扬名的腕级公民,都存在着如此让人惊诧的母语知识死角和“黑洞”,普通公民的母语认识水准也就可想而知了。

  严肃地看,这是一个需要进行系统性反思的问题。首先,它关乎的是母语教育问题。近来,屡屡有学者对汉语和英语在教育阶段的严重主客倒置现象提出了批评,可它激起的回响却并不让人满意。

  其次,它还是一个文化情怀和历史忧患感的问题。视母语为“世界最优美语言”的法兰西,已将对母语及其衍生文化的维护与承继,看作了关乎本民族兴衰荣辱的头等大事,于是政府倡扬之,并竭力创造条件促其流动和繁衍,而民众亦极其自豪地充当母语河流的砾石与河床。

  设想,假若我们也能有如此自觉、明智、统一的母语本位认识(这绝非文化保守主义),还可能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母语疏离、滑稽和荒诞现象吗?中国人迷失在母语森林中,这是莫大的悲哀和反讽,除了寄希望于“语林啄木鸟”的清脆警醒,我们,母语空气中的生存者,还能期待和做些什么?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