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年轻科学家何时问鼎“500万大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06:10 中国青年报

  何勇海

  在1月9日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新华社1月9日)

  叶笃正、吴孟超何许人也?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吴孟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两位的确是功勋卓著,理当重奖。这个奖项的颁发,可能再次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激情燃烧起来。

  但笔者认为,要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好地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我们的科技奖励应该尽量“瞻前”(即科研工作者或团队在从事科研事业或某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奖励),而不是“顾后”(即被奖励者功成名就之后获奖)。

  此次荣获500万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院士90岁了,吴孟超院士83岁了,如此高龄时才得到这笔巨款,也许除了对他们终身为我国科研事业所做的贡献作物质化肯定之外,这个奖项对国家和个人或许没有更大的实质意义。如果国家在他们从事科研事业正当年时,就给予500万元之类的研究基金,会更好地促进科研的进步与发展。

  长期以来,科学家往往是淡泊名利与无私奉献的代名词,仿佛金钱与科研水火不容。在这种意识主导下,科学家的科研经费常常短缺得要命,科研活动也就失去了保障与动力,从而导致人心不稳,青黄不接,科技成果与应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不少科研项目因经费短缺而搁浅。有专家表示,充足的经费支持,是美国可以长期保证其科技全球领先水平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和中国排名世界前几位的经济实力相比,并不相符合,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中国仍然是相当落后的“科技发展中国家”。

  因此,为解决科研经费短缺的问题,科技奖励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科技大奖也不该一直是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乃至功成名就的专家的“专利”,有技术创新的工人、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的农民,也应该有机会参与评奖。国家科学奖励应当如此,其他级别的科学奖励也应当如此。

  本来,科技奖励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地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如果科技奖励只是功成名就者的“锦上添花”,而不是科研工作者科研事业进程中的“雪中送炭”,则会造成激励错位,让正在从事科研的年轻学者徒生感慨:难道我也要八九十岁时才能问鼎科技大奖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