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村养老现状令人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8:27 法制日报 | |
崔立东 本报记者 郭毅 “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刚刚结束的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建议的人大代表翟玉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人大代表自费调查显示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 翟玉和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去年11月初到12月底,翟玉和与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位名叫营佳的市民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农村养老调查活动,挑选身体健康的退休老人为志愿者,组织3个调查小组,并给每个组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等器材,用50天时间,对全国31个省区的46个县(市、区)72个村的60岁以上(与子女分居)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行程5.2万公里,调查涉及人员10401人。最后汇总写成了《中国部分地区农村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等文字资料。 据翟玉和介绍,通过对调查表的汇总发现: 在受访的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 对父母如同对儿女的视为孝,占18%,对父母视同路人不管不问的为不孝,占30%; 三餐不保的老人占5%,年节饮食与平日无别的达16%; 小病吃不起药的老人占67%,大病住不起医院的老人高达86%; 种养业农活85%自己干,家务活97%自己做; 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 精神状态好的老人占8%,22%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惟一的精神文化生活,8%的老人有一台老旧电视机。 翟玉和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高于父母几倍甚至更多。很多儿女们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 “调查中有一种现象很令人担忧,那就是在被调查的家庭中,有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有的与父母同住在一个院落,但一年也说不上一句话,有的儿女非过年不登门,登门时少的只给父母5元钱,而且一年就这么一次。”参与调查的人员崔学发说,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老人的生活境况反倒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他们对儿女多有抱怨,但大多不忍心将儿女告上法庭。 调查动因源于孝道缺失公布结论为求社会关注 说起组织发起这次调查的动因,翟玉和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我的老家鸡西市麻山村有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妇,老头步履蹒跚,老太瘫痪在炕,同住一村的儿女几乎无视父母的存在。这对老夫妇不知什么原因双双死去多日后,其儿女才从邻居的口中得知。” “我到山东、江苏等地农村探亲时发现,有些老人缺衣少食,贫病交加,在无奈中苦熬残年。”翟玉和说:“大量的典型事例让我强烈地感觉到,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孝道出了问题。为此,我决定搞一次全国性调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求证这个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人大代表之责和人子之心,为农村老人说句话,向有关部门进一言,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 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强农村托老机构建设 “中国农村老人群体十分庞大,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他们的养老问题应该是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翟玉和对记者说:“孝道的失传会使本应由万千个家庭负担的农民养老问题变得更加沉重。” 在调查报告中,翟玉和提出6条对策: 以法律的强制性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孝道行为。鉴于孝道日渐淡化的趋势,建议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适当修订。这部法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但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应该增加有关的处罚性条款;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使农村的孝道问题有人管。农村基层组织要把孝道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树正反面典型,让大家以身边人为鉴,形成敬孝子、谴逆子的良好氛围; 加强农村托老机构的建设,探索农村的社会化养老之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家庭养老并非是农民养老的惟一模式,调查中,不少农村老人对入住社会化托老机构表示出向往和渴盼; 加快农民养老社会化统筹的探索和试点。利用城市养老社会化统筹的成功经验,加快农民养老社会化统筹的试点; 孝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中,关于对父母及长辈知恩、感恩、报恩的内容少而又少,有一些也是像“尊老爱幼”式的宣传口号,空泛、苍白,没有具体内容和事例。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编写教材时适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此外,舆论和文学艺术也要加大对孝道的关注和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