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农民企盼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20:41 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3月10日电(记者呼涛苑坚)“温总理报告里为农民想的周到,‘环境友好’这个词提得好。我们吃了不注意保护环境的苦头,所以这个新名词实实在在是为农民好。”黑龙江省明水县农民胡国臣说。

  在中国,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方式、不重视水土保持以及种植结构上单纯追求粮食数量等原因,农村生态条件不断退化。现在,一直以天蓝水净为骄傲的中国农村也开始为
曾经忽略生态环境而“埋单”。

  黑龙江省明水县是一个盐碱带上的贫困县,长期滥用农药化肥、运用小农机耕作,已造成严重的土地板结。胡国臣说:“这些年,我们吃了滥用农药、化肥的大苦头,土地板结造成粮食产量低不说,县里的加工企业要生产出口和销往城里大超市的深加工农产品,都不收我们种的粮食。”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政府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并提出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水源、土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对环境保护的监测。

  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投入巨额资金,同时通过一系列大项目,支持农村科学、和谐的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因此成为提升中国农民整体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

  胡国臣说:“总理说了环境友好的新农村,我们打心里高兴。今年,全县都鼓励按照规程科学种植‘绿色’玉米和其他农作物,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多用农家肥。今年,我们家20多亩地都打算按要求种‘绿色’玉米和黄豆了!”

  他说:“总理讲话我们村里人看电视、听广播都听到了,村里还组织村民开会讨论,动员村民联合采取大机械连片耕作。要是政府能够适当给贫困户一些补助,就更好了。”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办公室主任赵宴滨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绝对主力,环境和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政府应当将提升农民群体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作为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

  对于已经遭遇到生态环境退化影响的中国农村,赵宴滨说:“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农民进行环境教育,并通过科普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专家下乡指导等形式,鼓励农民采取测土施肥、配方用药、圈养、人畜粪便集中处理等方式,调动农民自身环境保护的潜力。”

  在邓小平的家乡、四川省广安市的农村,“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也成为农民们热心谈论的话题。广安区牌坊村村民贺燕说:“国家支持农民增收、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给了那么多免税、推广新技术的优惠政策,要是再能帮着农民施肥、配比农药就太好了。”

  “温总理的报告专门讲到了农村环境保护,这是非常必要的。”牌坊村村民邓志君说,“农村传统上卫生观念不是很强,对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意识不到位,但随着生活不断富裕起来,村民更加注重自己家庭和村容的整洁了,大家都赞成应该继续抓好农村卫生。”

  四川省西充县关文镇祈嗣庵村党支部书记张同飞说:“现在像我们这样落后的偏远农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卫生条件,必须进行旧房改造、改厨改厕和垃圾集中处理。”

  “政府会拨钱下来,但可能不会很多,我们会自力更生搞建设。”这位村支书很自信地说,“我们村干部昨天晚上开会时已经决定,一面带领村民致富,一面通过宣传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我们要让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在一个优美整洁的新农村里。”(完)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