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百战上将百日抗震在唐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2:52 燕赵都市报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百战上将百日抗震在唐山

老将军向记者介绍关于当年地震的书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百战上将百日抗震在唐山

当年,万海锋将军与其他领导人在抗震指挥部研究抢救方案。


  本报记者 闫漪、齐雪芳

  ■编者按:

  事隔30年后,再回忆起那些曾经的日子,惨烈、暴戾依然是主色调,“唐山,耷拉着她流血的头颅,昏迷不醒。淡淡的晨光中,细微的尘末,一粒粒缓慢地漂移,使人想起濒
死者唇边那一丝悠悠的活气。”

  ———这是钱钢笔下的唐山叙事。但人们也惊奇地发现,一种说史的平静正在一点点渗透。“那个时候,解放军和医疗队是唐山人民的大救星啊……”随着个人化叙述的展开,历史的画面次第舒展,情感也次第凸显。

  是啊,平静的背后,应该有着情感的惊涛骇浪。只不过,在惯常的日子里,大家都层层包裹了起来,不轻易流露而已。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之人物影像”大型策划报道。在这一组报道中,您将能够领略到30年前救灾总指挥的艰难竭蹶;您也能悉心体察那些个特殊的日子人们所遭受的心理折磨;当然,您更能从这些人物的身上,体会到猝临大难时坚忍的民族性。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读者能够从我们勾勒的这些人物的影像中,看到那场灾难本身以及我们可歌可泣的救赎。

  ■人物简介

  万海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20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某师参谋长、副师长。1952年任志愿军某军炮兵主任。1972年4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9月改任副政治委员,参加指挥唐山抗震救灾和华北实兵战役演习。198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76年7月28日,唐山人心中永远的痛。在战胜这场史无前例的特大自然灾害斗争中,唐山人无法忘记人民解放军的无私奉献。

  唐山大地震30年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当年参加抗震指挥领导工作的万海峰上将。

  “你们是从唐山来的啊,我对唐山可是有深厚的感情呐!”听说记者来自唐山,今年已86岁高龄的万海峰上将双眼露出喜悦的神采。

  当老将军得知我们一早5时多就从唐山赶来采访时,当即表示要给我们煮面条充饥,记者一行无不为之感动,全身的疲劳转变成了轻松与愉悦。

  从地震发生到1976年10月上旬,万海峰等一行在唐山日夜辛劳了将近3个月,从废墟中救出了无数生命。在那场大灾难中,子弟兵和唐山人民结下了浓浓的情谊。

  “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回唐山看看,唐山发展很快啊!现在唐山的经济发展在河北省是第一吧?”万老询问着。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万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请缨:请批准我参与唐山抗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大地震,这座美丽的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唐山一片沉寂。

  整个华北大地在睡梦中震颤,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万海峰被大地的震颤惊醒,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他警觉“不是战争爆发,可能是地震。”很快,万海峰接到北京军区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会议沉重宣布:以河北唐山市为中心,发生强烈地震。

  “震中在唐山!”万海峰感到格外震惊。“抗美援朝后,我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唐山。后来我担任师长、军长都是在唐山,在这座城市驻防了20年,与唐山人民结下了难舍难分的鱼水之情。唐山人民有难,我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万老眼里满含深情。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立即调派军队投入抗震救灾,并由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在唐山开设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然而指挥部成员中没有万海峰。“我对唐山情况比较熟悉,请批准我参与唐山抗震救灾。”万海峰主动请缨。

  最后,确定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由当时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任组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任副组长。次日,北京军区又增派了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迟浩田赴唐。

  ■调兵:最早的当天就赶到灾区

  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大军正以最快的速度开进唐山,奔赴抗震救灾现场,最早的在地震当天就赶到了灾区,沈阳军区部队也在7月30日赶到。

  万老介绍说:“当时走在唐山震后的废墟上,能看到的人基本上都是穿军装的,很难看到普通的群众。”据万老回忆,在部署救灾方略上,抗震救灾指挥部将救灾按片划分:路南、路北、陡河以东三大区,根据灾情轻重部署兵力。

  “当时抗震救灾的首要指导方针是千方百计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能多救活一个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指挥:指挥部设在简易帐篷里

  1976年7月28日清晨,万海峰带着随行人员,冒雨驱车赶到南苑机场。飞机穿越浓雾细雨,颠簸在云空。

  “飞临唐山上空,飞机低空盘旋,昔日耸立的高楼、平整的街道已成废墟一片,残垣断壁间,满是遇难者的尸体,而幸存者正趴在废墟上用双手扒救亲人。”看到曾经在这里驻防20年的城市震后的惨状,这位历经战场的老军人心情沉重,不禁落泪,“我这一生大仗打了不少,经历的伤亡场面也很多,但瞬间的自然灾害集中造成这么多人伤亡,我是第一次经历,很难让人一下子接受。真是触目惊心啊!”

  临近1976年7月28日中午,飞机在空军唐山机场着陆。房屋都倒塌了,未倒的也是摇摇欲坠。战士们只能用苫布支起一个大帐篷,里面放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建成一个简易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就是在这个简易的帐篷里,抗震救灾指挥部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工作,一次次开会讨论抗震救灾的各种方案。初到灾区,首要的是查清灾情,因万海峰在唐山驻防多年,熟悉地形,他自告奋勇当向导。“好端端的唐山城面目全非了,到处是倒塌的废墟,少有的空地上停放着震亡者的尸体。

  ■搜救:有的战士因此指甲剥落

  据万老介绍,某部队在接到赶赴唐山抗震救灾的命令后,没有吃午饭便立刻出发。当战士们跋山涉水步行赶到唐山市区时,已是7月29日凌晨,战士们已筋疲力尽,又饥又渴。炊事班架起锅熬了一锅米粥,战士们刚拿着茶缸站起身,又不约而同地坐下了,面对周围饥饿的孩子和群众,第一锅粥分给了饥饿的孩子,第二锅粥分给了群众,第三锅粥还没有熟,战士们就上废墟营救同胞了。

  抢救被埋压的遇险群众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楼房、墙体摇摇欲坠,大小余震不断发生,突兀孤立的墙体时刻有倒下的危险。“面对灾难的场景,战士们主动提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战士们在断垣残壁、废墟洞穴间钻进钻出,争分夺秒地抢救在生命线上挣扎的群众。”万老非常感慨地说。

  据万老介绍,当时开进的部队基本没有携带锹、镐、施工机械等,这给救灾造成了很大难度。“最初的几天,战士们只能靠双手或就地找些简易工具扒碎石、搬楼板、扯钢筋,有的战士因此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

  为了大批转运重伤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唐山机场,在五六天的时间里,就空运出了一万多名伤员。空军指战员用塔台车指挥飞机双向起飞,调度员用目测和经验,指挥飞机的安全起落,在最困难的时刻铺平了救死扶伤的空中通道。

  ■防疫: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

  唐山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部队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扒挖、清理、掩埋遇难者尸体,让遇难者安息。

  人民子弟兵手抬肩扛,昼夜清运。有的战士甚至被腐烂的臭味熏倒,为此,部队专门调来了一批防毒面具,发放到清尸的战士手里。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啊!那么热的天,很多尸体开始腐烂,而活着的人就在尸体附近生活,必须早早着手防疫工作。”万老介绍说。为此,抗震救灾指挥部很快成立了卫生防疫指挥部,由北京军区迅速调运大批卫生防疫的器材和药物,并从救灾部队抽调兵力组成专业防疫队伍,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防疫大战。

  在这场浩大的防疫战斗中,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防化车和各类消毒汽车230多台,反复对唐山进行大范围的空中和地面喷洒。

  “这场防疫战很有效果啊!重建后的唐山没发生过重大的流行性疾病。”万老欣慰地说。他最后总结说,整个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全过程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忠诚可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