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0年前的那场灾难当镜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5:00 现代快报 |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今天,唐山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1976年7月28日、7.8级、24万多人遇难、16万伤残、7000家庭断门……对那次地震,不再缺少结论与数字信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已结痂的伤疤再次揭开,聆听苦痛?而不是要将那段历史尘封,让那段冰冷的记忆继续“冰冷”下去呢? 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或许,在走向盛世的今天,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更缺乏承受回忆痛苦的勇气。然而,历史不该仅由宏大的叙述、终结的话语、冰冷的数字组成,民族进步的历史,恰恰更多源自人民之间的代代血脉传承,乃至痛苦记忆的延续。 30年过去了,废墟不再,新城立起,昔日瓦砾中爬出的青年也白丝满鬓,但灾难中的亡魂和饱受伤害的心灵,仍然等待抚慰;流淌于民间的大难来临时刻的人情人性,仍然需要汲取。 热播的央视青歌赛出过一道“素质题”,题面是《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场景:大限来临,一对老夫妻安静地躺着,双手紧握,对视的双眸透露出生死与共的坚定;一位母亲抚摸着孩子,哼着摇篮曲,面容上流露着绝望中的平静……提出的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记得当时那位选手的回答是“纯真的爱情”,而评委余秋雨给出的答案是:如此一幕,表现的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个体生命如何的渺小,而个体精神却是何其强大”。 当我们追忆缅怀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不正是探寻渺小与强大的哲学吗?梳理民间的记忆,我们看到了用双手挖掘废墟寻找生者的身影;看到了困在废墟下八天七夜未曾绝望的意志;看到了废墟上接生的从容;也看到了艰难走出亲属全部遇难噩梦的坚定…… 灾难面前,人类更加懂得了团结,明白了友爱,学会了互助,表现了平日想不到的坚强,相形之下,日常鸡毛蒜皮的争斗是何其渺小与无聊!———在城市冷漠症充斥弥漫的今天,人类不正缺少如此精神吗? 值此之时,台风“碧利斯”与“格美”轮番来袭,云南地震肆虐。这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永远不会绝尘而去,在新的灾害面前,我们是否驻守着那份团结?是否呵护住了那份友爱?是否还拥有走出灾难的坚毅之心?每一个“旁观者”,是否积聚了抵抗大自然肆虐的足够力量? 为了昨天,我们需要回忆;为了明天,我们需要缅怀;为了希望,我们需要纪念! (特约评论员 毕诗成)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