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数秒钟,24万人生命轰然倒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9:25 上海青年报 | |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6秒,历史永远牢记这个时刻。 黎明前的黑暗中,唐山的天边忽然一片火红,继而传来“呜——呜——”的如同狂风怒吼般的声响,顷刻间,熟睡的唐山地动山摇。几十秒后,这座城市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模样,本来十几米高的楼房几乎全部倒塌,曾经的建筑物变成了瓦砾,无数人在一瞬间就失去了亲人,有24万多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永远埋在了废墟底下,唐山消失了…… 以为是原子弹爆炸 马彩欣:(女,55岁,退休。时为开滦矿务局地测处工程师。) 地震时马彩欣正怀孕5个多月,好在一家三口都平安。 回忆起地震那天,一切就像昨天那么清晰。“那天夜里总有一种恐惧感,关上电灯以后,写字台上的8瓦小台灯依然亮着。我就寻思,没开,它怎么总亮着呢?凌晨两点多,我听到屋外有刮风的声音。那声音是大树林里那种哗哗的松涛声,可树叶却纹丝不动。我又躺到床上,隔着纱门望出去,西边一片火光似的,过了一会又变成了白光,是那种惨白的光,大探照灯一样贼亮贼亮的特别吓人!” 看到这么奇异的场面,马彩欣还以为是原子弹爆炸了,赶紧捅醒丈夫。这时大地开始抖动了,而那白光还在呢。紧跟着,地面抖得就像许多辆坦克开过来了。马彩欣大叫:“不得了,打仗啦!话音没落,房子上下颠起来,开始劲小,颠了几下就晃起来,劲越来越大。我们住的房是石头垒的,这就轰轰隆隆地散架了,睁开眼一瞅,房顶没了,脑袋在外头呢。” 先扒人,扒出一个是一个 王春山:(男,61岁,退休。时为唐山市地区农研所农校的班长,地震后带领同学自救,最终班上50个同学有7人遇难。) 王春山当时住在学校宿舍。“刚睡醒了一觉,忽然觉得猛一阵摇晃,刚刚起身开门,门框就砸在了手和头上,肩胛骨脱臼了,头上的血也立即流出来。同宿舍的王志国被掀到门口,在外面哇哇叫。” 后来,王志国先把露在废墟外面的王春山扒了出来,一清点人数,班上的50个人只有五六个人没事,其他都被埋着,听着废墟里凄厉的呼救声,王春山对大家说:“大家要沉着,先扒人,扒出一个是一个。” 当时救人全凭一双手,后来捡棍子撬,一块块地搬砖头和土坯,手上的皮全磨破了。王春山的肩膀脱臼了,就扯了块窗帘挂在脖子上,用好的那只手扒。 开始是徒手扒,后来就找来木棍撬出缝隙,让里面的人勉强透口气。总之,什么办法扒得快就用什么办法。“恨不得一把把遇难同学都抓出来,可抓不出来啊。”说到这里,王春山老人的回忆显得有些艰难,谈话经常被一分钟一分钟的沉默打断。 他说:“不愿意想象那一幕,老师同学朝夕相处,同学们都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一秒钟就死的死,伤的伤了。”同时,一大朵一大朵眼泪水重重地落在他脸上,他慌忙用手擦去。又流出来,又擦去。 抱着弟弟时,他的身体还是热的 张雅丽:(40岁,现为开滦煤矿铁运公司水质检验员。父亲和弟弟在地震中遇难,她成了唐山4000多孤儿中的一员。) 地震那天出奇的热。“一觉醒来,就感觉地往这边晃了一下,又往那边晃了一下,然后我就坐在了废墟上,这时才发现房子全没了。” 张雅丽说,地震过了十多分钟,被吓蒙了的人才开始哇哇地哭,压在房下的弟弟也在哭,可大家都忙着去救父亲。后来张雅丽想,如果先救弟弟兴许还有救,因为刚开始他的哭声还很响亮。弟弟被扒出来之后,让张雅丽抱着,弟弟的头上被砸了个洞,流着血,但他不哭也不言语,身体还是热的。张雅丽长大之后才明白其实那时候弟弟就已经死了。 父亲被扒出来之后,活了30多个小时。至今张雅丽念念不忘的是,在这30多个小时里,父亲怎么就顾不上跟她说一句话呢? 尸体和血水中趴满了苍蝇 宁葆荧:(男,68岁,退休。时为唐山市防疫站防疫科的科员。现在儿子也接班从事卫生防疫工作。) 地震之前,宁葆荧一直在农村搞伤寒扑灭,地震前不到一个月,宁葆荧被换回防疫站,赶上了这场空前浩劫。 宁葆荧的家在丰润县,地震那天他睡在单位的职工宿舍。半夜,睡觉很轻的宁葆荧被强烈的震动惊醒,很快意识到可能地震了,他和同屋的同事爬起来就往外跑。蹿到门口,宁葆荧刚一拉门,房顶就砸了下来,宁葆荧恰好站在三角形建筑物的空当处,躲过了一劫。宁葆荧捂着脑袋冲到了外面,天下着毛毛雨,地震后的街道一片死寂。 没有受伤的宁葆荧后来在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整个郊区的防疫工作,宁葆荧是郊区防疫组组长,组员连他一共两个人。地震初期防疫的一个任务是处理遇难者遗体,堵住疾病源头。头两天见到的尸体,僵直、呈蜡黄色,后来变得臃肿、呈酱紫色,并从被子里往外流黑水,凡是停尸的地方到处流淌着一摊摊的血水,散发着一股股令人窒息的恶臭味,尸体上和血水中趴满了一群群绿头苍蝇,行人经过时,便轰起一片“嗡嗡”作响的苍蝇。 为了对死者表示尊重,凡是有家属在场,清理人员都会对死者鞠躬致意。废墟前,一名年轻父亲正在告诉一个孩子:“这是你妈妈,那天晚上咱们还打牌呢……”这一幕给宁葆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夏时报》供稿)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