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中国航天50年成就大盘点:酒泉见证13个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0:43 国际先驱导报

  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诞生,由此揭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近程导弹到拥有完整的地地、地空、海防导弹武器系统,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从自力更生到国际合作,中国“飞天”征服了世界

  酒泉见证中国航天精彩瞬间

  从第一枚国产导弹,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第一艘载人飞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过的每一步,都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巨与辉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彦新报道1958年10月,志愿军第20兵团从朝鲜战场上归来,征尘未洗就直接开进祖国西北大漠,在酒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47年来,他们经历了艰苦创业、奋力追赶、勇敢跨越的三个历史阶段,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3个第一”。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日前走进酒泉,寻访那些永远定格在中国航天史册上的精彩瞬间。

  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创业的艰难,如今听起来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曾按下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按钮的赖纪丛如今站在现代化的发射塔架下,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回忆说,那时,除了钱学森,全国找不到第二个见过导弹的人。“创业者刚到这片荒漠时,正值风季,狂风怒吼,风沙袭人,冻得人无处藏身,晚上睡觉时,都要戴上大头帽,穿着毛皮鞋。”那几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官兵们就打沙枣、挖骆驼刺充饥;没有蔬菜,就用盐水下饭。“但是中国人饿着肚子也要搞导弹、搞航天。”1960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我国决定进行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没有资料,也没有设备,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扛水泥,搬砖头,打地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夜里守着煤油灯啃书本,画电路图,拿着用罐头盒、三合板制作成的简易训练模型探讨。“当时,物资器材非常紧张,连个抽气筒都找不到,加注人员便把给篮球打气的气筒卸开,把里面的皮碗反装上做成抽气筒。用抽气筒把玻璃瓶抽成负压,使燃料流入瓶内,瓶满后,再倒入加注车中。”赖纪丛说,“发达国家的航天人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竟然是靠这种土方法完成加注的。”

  1960年11月5日9时,点火操纵员赖纪丛按下点火键钮,导弹在天空中拉出了一道洁白的烟云。那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美丽轨迹。当时聂荣臻激动地向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祝酒:“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

  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导弹原子弹发射成功

  二战后,导弹核武器成为美国和前苏联尖端较量的主要焦点。当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后,西方人讥笑中国人是“有弹无枪”。1966年3月,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讨论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为了这次导弹核试验。西北航线关闭,兰疆铁路停运,西北数十万军民紧急疏散。试验所需各行业专家,如果全国有两个,就调来一个,如果全国只有一个,就紧着试验用。距离核导弹仅仅一百米的地下控制室里,留下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七勇士”。他们是高震亚、王士成、颜振清、佟连捷、张其彬、徐虹、刘志学。

  徐虹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回忆,“那是完全野战条件下的发射,导弹就树在简易的水泥地上,地下控制室伸出的潜望镜是周围唯一可见的建筑物,我们开玩笑说,一旦爆炸,这就是我们墓碑。”如今,发射遗址的地下控制室空无一物,像一口枯井。40年后故地重游,看着这个一旦发生核爆炸根本无法逃命的地方,佟连捷不禁热泪盈眶。

  当年,正是这位后来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的他,按下了点火按钮。1966年10月27日,新华社的消息让举国沸腾世界震惊: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外电说,这是“亚洲上空炸响的一声惊雷”。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

  那个年代,这是个极其保密的单位。胡世祥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回忆说,酒泉当时的通信地址是兰州27支局,一位科技干部的爱人实在忍不住,从东北老家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赶到兰州,却被告知还远在千里之外。当她又赶到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清水时,又被告知军事重地禁止进入,只能哭着返回老家。

  中国载人航天工原副指挥胡世祥,当年他还只是位操纵员。1969年11月1日,初冬的寒气为大戈壁抹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颜色,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于这一天下达。这是中国人头一次组织卫星发射工作,对卫星和新型运载工具系统及特点的认识还很陌生。科技人员感到十分紧迫,几乎每次开会都会强调,卫星早一天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就能马上大不一样。

  1970年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结束后,钱学森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福泽分别拿起笔,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24日21时35分,当倒计时器上出现“0”这最后一个数码时,胡世祥按下了点火按钮……

  1987年8月5日,首次为国外提供搭载服务的第9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运载

火箭将实践二号等三颗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运载火箭一次次的壮美腾飞,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87年7月,第9颗返回式卫星的测试发射工作紧张展开。有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次发射试验中第一次看到了外国人的身影。胡世祥说,法国人一改法兰西民族特有的幽默形象,每个人都很紧张很严肃。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中国航天事业未知的东西太多。8月5日,运载火箭像以往的每次成功那样一飞冲天,5天后,搭载着法国人微重力实验装置的卫星从天外顺利归来,准确落在四川资阳县预定回收区域内。中国航天开始迈向世界。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星河灿烂的浩瀚太空,终于在公元2003年秋天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人奋斗了整整11年。

  零号指挥员郭保新,就是电视画面里为神舟五号发射喊“点火”口令的人。他说,发射的前一天晚上,郭保新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672位英灵。

  正是有了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让如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发射设施在酒泉拔地而起:他们创造的“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远距离测试发射”的模式,达到了美俄的同等能力,却在成本上独具优势;他们的航天发射指挥监控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测试发射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10月16日凌晨,当神舟五号返回舱门在内蒙草原开启的那一刻,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举国欢腾的时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片安祥,家家户户响起了熟睡的鼾声……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