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发现一个隐性社会

发现一个隐性社会
2018年03月26日 06:05 工人日报
   

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关于游民文化的研究,具有拓荒性质,使公众对这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庞大阶层有了认识和了解。《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是王学泰在游民文化研究方面的结晶之作。

游民社会历来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社会,因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因此,王学泰把游民社会称作为“隐性社会”。但与显性社会相比,游民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不小。

那么,什么是游民呢?根据王学泰给出的定义:“本书为游民定位是从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的,而不是从他们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及其与某种职业(例如农业或手工业)的关系来确定其身份的。本书中所说的‘游民’,主要指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也就是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这是相对其所在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来说的,如游牧民族经常处于更换住地状态,如果研究它们各个阶层的划分,居住问题就不能算是重要问题)。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迫于生计,他们以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与脑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财物的。”

王学泰认为,到宋代游民才大量产生,因此,他把游民文化形成的上限定在宋代:“自宋代以来,中国社会中的确存在着游民阶层,这个阶层由于它独特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他们的确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其实就是游民意识,游民意识都有些什么特点呢?王先生总结出了四条:一、强烈的反社会性;二、在社会斗争中最有主动进击精神;三、注重拉帮结派,注重团体利益,不重是非;四、失去了宗法网络中地位的游民,同时在社会中也没有了角色位置,丧失角色位置的人们当然也就没有了角色意识。

在游民问题研究上,王学泰尝试打通文学、社会史和社会学的研究。他注意到,游民意识的形成受通俗文艺的影响很深:“游民和其他一些下层社会的人们,文化程度很低,他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通俗文艺作品,很难分清什么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什么是艺术形象。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是一视同仁的,也把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看作真人真事,认真地去对待。”

中国民众对革命的认知,历来就带有血淋淋的暴力色彩,而王学泰通过对“游民”的研究后认为:“革命的精义在于进步,因此只有经济是否发展和社会是否进步才是衡量革命的尺度,并非只有暴力流血才是检验革命的试金石。”

游民问题的重要性不可轻视。王学泰认为:“游民、游民文化的课题必将超出文学的范畴,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或作为一个思想运动史中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关心中国发展和现代化的人们,不能不考察游民给社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游民是人口激增、社会转型、经济停滞或滑坡、规范堕败等情况下必然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从各个角度考察和研究游民与游民文化的问题,作出应有的对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游民王学泰社会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