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平原:对30年如何从纪念走向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3日08:33  新京报

  每个人有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有五彩斑斓的30年

  新京报:您认为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意义何在?

  陈平原:三十年风雨兼程,取得很大成绩,确实值得我们停下脚步,仔细盘点其功过得失。毫无疑问,三十年前开始的那场变革,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实以及精神状态。但有一点必须清楚,所谓“三十年”的完整性,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每个人心目中的“三十年”,因其立场及论述角度,会选择不同的“支撑点”。

  新京报: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陈平原:比如说,如果你关注文学艺术,你会记得,1985年是个关键的年份。那时候,“文革”以后培养的大学生开始独立表现,走上历史舞台,如文学创作、电影艺术、人文研究等,好些“新潮”都是在1985年涌现出来的。经历过对西方文学、学术的热烈拥抱,到这个时候,逐渐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1985年对于文学艺术、人文学术而言,绝对是个重要年头。

  至于经济史或社会学家,你肯定关注1992年。因为,邓小平南巡以后,我们重新确定了政治路线,强调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如果你关注的是大学教育,我提醒你注意1998年。以前我们的口号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北京大学在百年校庆期间,起草文件时,建议去掉“社会主义”四个字。因为,北大早就是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了。这个建议被高层接纳,江泽民总书记在代表中共中央做的报告里面,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这可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异,此后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选择不同的“关键年份”,意味着你谈论“三十年”时的观察点,蕴含着某种特定的立场与思路。所以,所谓首尾完整的“三十年”,其实是一个假定的论述框架,里面有很多缝隙,进入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与阐释方式,这才可能呈现千差万别、五彩斑斓的“三十年”。

  有严苛的自我反省,才能从“纪念”走向“研究”

  新京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看,2008年可以称之为“改革开放纪念年”,从年初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纪念性文章、图书、专刊、专题、活动层出不穷。

  陈平原:这个现象我也注意到了。我想强调的是,“纪念”是必要的,但光有纪念还不够;我们应努力从“纪念”走向“研究”,进而使“改革开放三十年”成为一种良好的、具有巨大潜能的传统。什么叫传统?传统意味着自觉且丰厚的历史积淀,三十年的经验教训,确实值得认真总结。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传统;晚清以降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传统;共和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更是必须直接面对的传统。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传统,都必须经过理性的过滤和评判,才可能转变成为有效的思想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之能否从纪念走向研究,就看其是否包含着严苛的自我反省。在我看来,三十年的经验固然值得庆贺,三十年的失误或缺憾,同样值得正视。也只有这样,“三十年”才能成为有效的传统或资源。否则,我们一味说好的,忘记了三十年中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分叉,就像港湾有各种支流与分叉一样,那是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需要理解主流、赞美成功,也需要理解分叉、体察失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文化 思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