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孙立坚:中国巴西货币互换期待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9:07   上海商报

  作者:孙立坚

  提要    中国与巴西都是外向型很高的国家,实行货币互换有利于摆脱美元的束缚,更有利于两国的经贸往来。

  巴西总统卢拉18日抵达北京,为同中国确立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巴决定启用本币(非美元)来进行双边的贸易结算。这一伴随商品贸易而进行的货币互换行为完全不同于前几次“非实物交割”的纯双边货币互换,具有较大的规模性。但是,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人民币,还是雷亚尔(巴西货币),目前都没有完全国际化,即使支付结算功能也非常有限(几乎局限在国内市场);而且,双方持有对方货币,都存在因为没有强大的债券市场和其他成熟的金融投资渠道而使得其货币的储备功能与投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从而导致持有的货币头寸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那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为什么两国政府都积极推动这样具有“风险”的货币互换呢?

  我想最大的理由就在于,中国和巴西都是外向型很高的国家,双方的贸易结构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中国需要巴西拥有的丰富的工业生产资源,巴西也渴望中国价廉物美的消费品。通过采用自己的货币进行支付,有利于走出贸易的低谷,而且,能够摆脱美元汇率贬值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因为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和金融机构的救市行为必然导致未来美元的疲软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而中国和巴西则是被世人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金砖四国成员,所以,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在伴随美元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就会时时刻刻遭遇本国财富流失的挑战。显然,采用这种自救方式也是摆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疲软给两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尽管各国持有的对方货币与美元相比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双方都非常希望到对方贸易伙伴国家进行投资。这样,贸易所带来的对方国家货币的流入又与到对方国家投资的货币流出相平衡(贸易和投资所组成的双边国际收支保持平衡),所以,从总量上看,不会存在持久的、大量的对方货币的头寸盈余,也就没有令我们担心的货币储备和金融投资功能缺乏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两国政府对推动货币互换的“双赢”效果充满自信的原因所在。

  第三,由于这两个国家都具有较为强劲的增长潜力,对全球而言,在近期内都是一个资本纯流入的国家,两国货币都具有趋势性对美元增值的态势,所以,即使中巴之间国际收支不平衡,只要保证自己本国的价格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替代美元的机会成本也不会过大。这也是为什么在稍前伦敦20国世界金融会议前,中国公开呼吁用其他货币代替美元做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巴西则在伦敦峰会期间,直接向中国建议,用中国的人民币和巴西的雷亚尔做结算货币,抵制和抛弃美元的理由所在。

  另外,对中国而言,还有以下几层特殊的意义:通过货币互换,建立起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效应”:比如,就“结算”这件事来说,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瞎折腾,去要求自己的经济伙伴采取本国货币结算,非但推动不了,而且增加了对方换汇的成本,反而使得转嫁到自己国家的商品价格和资本成本不断增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对方都已经习惯把美元拿在手里,好比今天大家都离不开微软视窗美元一样,突然间,要阅读“苹果”系统的文档(人民币),那就得额外花费一些成本去另外买一个在微软视窗(美元)环境中运行的特殊阅读苹果文档的软件人民币,才能解决问题。这有多么的不方便,这就是网络的外部性。如果我们的货币还没有形成网络的外部性——没有到了离开人民币结算,人们就会感到多么不方便的地步,那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事情,而是利用中国经济的规模性,乘现在欧美经济都在深度调整的时候,推进人民币结算的“网络建设”。货币互换就是一种手段,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范围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人民币“交流”的氛围。从人民币国际化意义上讲,主动形成对巴西和其他伙伴国的贸易逆差,有利于人民币更多的输出。但是,要保证人民币真正地走出去,还是要强化人民币的储备功能和金融投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开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今天中国政府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有序不乱地向前迈进。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 巴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