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平:驳北大教授潘维的不要迷信民主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1:00  长江商报

  作者:安平

  今年“五四”那几天,在不止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段话:“同样是北大,同样是陈独秀先生当年为德赛二先生杜鹃啼血的地方,有人连篇累牍地写文章,谆谆教诲学生,要破除对民主的迷信。还有人不患中国没有德先生,患中国没有秦始皇,并为此很不高兴。此种奇谈怪论,居然获得某些年轻网民的狂热喝彩,让人担心——为他们的未来,也为国家的未来。”

  此处的“北大教授”,应是多次提出“反对民主迷信”的潘维。其实这个命题已提出有两年了。之所以炒冷饭,一是看到有网帖提出,北大精神兼容并蓄,有“反对民主迷信”之说,不正如当初蔡元培时代,既有保皇党又有革命派一样么?二是因为,“不能迷信某某”的论述方式表面看起来很好很强大,最近也常看到类似的论述模式大行其道,诸如“不能迷信制度”、“不能迷信科学”、“某某制度不是解决某问题(如腐败)的灵丹妙药”……有必要再以常识辨析。

  兼容并蓄当然是美德,可也要持论者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而“反对民主迷信”一类说法,实际却只是诡辩而已。其悖谬在于,你可以把这一句式原样不动套用到任何对象上,如“不要迷信西医”、“不要迷信权威”,当然,也包括不要迷信哪个群体、组织、思想表述……同样,也不会有任何制度、组织可以成为解决某个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一劳永逸、永远正确的“灵丹妙药”压根就不存在。

  所以,这个命题的要害在“迷信”,而非迷信的对象。不管对象是什么,迷信都要不得。试图以论证对象(在这里是“民主”)不中用,来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或反之,通过这一命题的成立来证明对象的不中用,逻辑上都站不住。而最终都会追问到“为什么要迷信”和“怎样不迷信”上来。

  主流学者从来没有宣称民主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民主只是不那么坏的选择,可以避免一些最恶的结果。绕开这一点来说“不要迷信民主”,益发显得自说自话。

  既然所有的“迷信”问题或“灵丹妙药”问题都会归结为同样的追问,单独提出“不要迷信民主”,就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社会上多数人已经在迷信民主;二,对民主对立物的迷信已经式微,包括“威权迷信”、“官本位迷信”、“钱能通神迷信”、“造神”……等一切非民主的迷信、迷思。假若宣扬“不要迷信西医”时还有不少人迷信老中医,便十足是敲错了鼓点。在一个还未普及科学ABC的国度宣传“不要迷信科学”,苦劝吃不起饭的人少吃肥肉,更是徒具喜剧效果。

  但如何判断对一种制度、理念的吁求是迷信而非信仰或真实的渴求?这又是一个悖论,而且是“不要迷信民主”这个论断特有的悖论。因为如果“不要迷信民主”,自然就不必通过民主程序来体现多数人的真正要求,只能由个别人或某个群体代替多数人进行选择,来判定某个要求是否迷信。这个人或这群人认为正确的便不是迷信,除此之外的全是迷信。但你要多数人都接受这个结论,只有让多数人形成对“真理掌握者”的迷信。“不要迷信民主”的结果是“个人迷信”或群体迷信,治疗一种迷信的药方是另一种迷信,这不仅是逻辑必然,也为历史事实反复证明。

  其实按常识来说,这个论断已与我们目前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流方向和现实要求显然不合。在当下,做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固然很难,但螳臂当车质疑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显然也不是什么有前途的事业。这个说法唯一能给人的教益是,大家就此可以知道北大的教授固不可迷信,而“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博士”堂皇地把“不可迷信民主”当学问来做,美国的教育,确实也不能迷信。

  作者系上海资深媒体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民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