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晓忠:中国不可再依赖廉价比较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09:31  新京报

  作者:刘晓忠

  诺贝尔奖新科状元克鲁格曼最近来了趟中国,留下了一地争议。其中给笔者感触颇深的是关于比较优势在中国国际贸易方面的辨析。

  当克鲁格曼提出了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不完全由比较优势造成、跟中国政策有关系的观点后,迅速激起了部分国内学者针锋相对的反驳。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东西为什么在世界市场看起来便宜?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并没有遵从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我们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低廉,东西就是便宜。

  实际上,国内一些经济学者依然借助200多年前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和90年前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较优势静态地阐述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30年来,土地、劳动力、环保和社保等成本的低廉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然而,现在这些是否还可以继续当作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的廉价,客观上提高了居民的被动储蓄偏好,降低了消费偏好。这造成了我们屡出刺激内需政策却一直效果有限的根本原因。

  其次,土地低价成本优势同样也是对土地要素资源的一种价格扭曲。在土地市场一直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在住房用地市场,土地价格一度飙升,出现了面粉高于面包的问题。而在工业用地领域,各地政府不仅通过开发区廉价获取工业用地,而且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减免税费和用地价格等来支持投资。这种住房用地价格的居高不下和工业用地的低价加折让甚至减免的二元结构,实际上形成了剪刀差———住房用地的高价事实上补贴工业用地的低价,更确切地说是用最终消费补贴投资和出口。工业用地的廉价是以住房用地的高价为代价的,是一种价格的扭曲,而非土地的廉价优势。

  这种过度倚重静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加剧了中国经济外失衡与经济内分泌失调的联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缺乏。依据国民经济恒等式,出口规模大、贸易顺差多意味着中国出口储蓄多,这就意味着内需所需要的资源就被外需所挤占,就必然体现为中国经济内部投资、出口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调。令学界不解的是,中国在出口储蓄的同时却进口资本。这本身是一个地道的悖论,即出口储蓄意味着中国不差钱,而进口资本则意味着中国差钱。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一直为学者不解。

  最后,过度倚重扭曲成本的廉价比较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动力,以及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借助这种廉价的优势获取利润,导致了企业不愿意或缺乏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动力,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对外升级高度依存。以显示器面板为例,不论是京东方,还是新进的上海电气在显示器生产线上都先后陷入了引进的泥潭,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直接把企业逼上高负债甚至破产的边缘。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市场的持续萎缩已经不可避免,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改变廉价比较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刘晓忠(上海 学者)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 经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