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杭州富家子飙车撞死人专题 > 正文
作者:陈方
提要 “富二代”们一直以来背负着众多的争议,“富而不贵”萦绕其身,如何让他们摆脱“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魔咒,除了家庭,社会还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杭州城里那个飙车的少年再次把“富二代”的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只是,这一次关于“富二代”的探讨与财富无关,而与素养和品质紧密相联。
在杭州“飙车案”之前,舆论关于中国“富二代”的探讨大都集中在“富二代”们能否承担起家族的财富传承任务,能否为中国书写“从富到贵”的商业文化变迁。可惜,杭州“飙车案”的出现让人惊醒:在“富二代”们的素养和品质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正视之前,就忙不迭地去探讨他们的远大使命,这又是一件多么遥远和奢侈的事情。
透过杭州飙车案的种种细节,飙车少年向公众展示了他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缺乏规则与道义尊崇的一面。我们不能武断地判定这位飙车少年即是“富二代”的代表人物,个例的极端丑恶当然不足以代表这个富家子弟圈的生态文化。但是,中国“富二代”们到底给国人留下一个怎样的整体形象,在社会学者袁岳的眼里,中国的“富二代”们即有五种表现:一、明显不成器,缺乏危机感与对于压力的心理反应机制;二、缺乏对父辈事业所在社会环境的认知;三、具有在优越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消费能力,极端缺乏对自我、社会关系与团队的管理期待与能力;四、缺乏自我节制与妥协能力,个性比较张扬;五、物质至上思想突出,极度缺少公德修养与道义感召力。
当然,也有人认为“富二代”们的素养和品质不成问题。在著名作家王刚(《英格力士》作者、《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编剧)的眼里,“富二代”不需要任何别人去告诉他们何为修养,他们家有钱,他们的父辈自然而然地会朝某一个方面去打造他的孩子。“越有钱越文明”即是“富二代”们成长的潜在路径。
放在国人对“富二代”们普遍担忧的语境下,“越有钱越文明”的成长路径能否打破我们传统价值观里“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魔咒呢?
对比国外“富二代”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富二代”们其实是成长在“穷人教育富人”的环境之中的,暂且不论他们父辈们起家之中是否有“原罪”色彩,终归还是靠着奋斗摆脱了贫穷。遗憾的是,物质上摆脱了贫穷,但他们的思维上多数还没能摆脱“穷人思维”。而他们的后代“生而贵胄”从小就过着富足的生活,父辈们“骨子里的穷”能否成功地对接上下一代“天生的富”,这是个问题。
何况,我们的传统价值观里还有“三代为官才懂吃穿”的教义,一夜的暴富培育不了富人思维,只有时间和环境的沉淀才能养成富人思维。在“穷人思维”的主导下,表面上,这些“富二代”们接受的文化层次可能是最高的,接受的消费观念也可能是最好的。但是,这依旧无法阻止他们“精神的贫穷”。因为精神贫穷,所以“富二代”们责任感缺失,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和消费。百富榜出品人胡润曾经指出,第一代企业家大多数时间用于工作,他们买的车多数比较保守。而他们的子女“富二代”们则乐于购买跑车等顶级奢侈品。
放在国家层面上来考量“富有和文明”的关系,一个国家越富有越文明的逻辑可能成立,但放在一代人的成长上却未必成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古训虽然不见得适合套用在“富二代”的成长史上,但当下“富二代”的成长态势,即便单纯从财富传承的角度来衡量,也不能让人乐观相对——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研究,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差不多:所有家族企业中,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三代以上。专家还指出,具体到中国,情况更糟,三代可能要改为两代。
在电视剧《奋斗》热播之时,编剧石康曾经说过,“在中国正经历的这个时代里,“富二代”会扮演什么角色现在还不好判断。他们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是只有有创造力、话语权、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才能扮演角色。”我们固然希望“富二代”们能够成为记录和反思中国商业史、文化史的一个最佳素材,但前提是他们必须突破“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魔咒!
“富二代”们该如何突破这一魔咒,从杭州“飙车案”中我们看出,仅仅靠家庭教育恐怕远远不够了。“富二代”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应当必须源源不断地克制他们身上所附带的骄纵与优越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赋予他们健康的精神力量——即便没机会一定要践行“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古训,至少也应该懂得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平天下,才能真正进入到公共生活。
(作者系《燕赵都市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