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四倍:德国易北河谷世遗除名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07:46  燕赵都市报

  作者:朱四倍

  “德国的易北河谷在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被除名了,这在世界遗产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濒危世界遗产的目录上还有一些项目,这个项目已经列入濒危三年了,今年被正式除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时指出,“这将对世界遗产保护和世界遗产的管理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人民网》7月16日)

  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该国媒体对此的评价是“难看、丢脸”。尽管当地建桥有助于改善城内交通拥堵状况,而且大部分居民也同意修建,但是建桥破坏了以河岸草地为主要特征的自然风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挥泪斩马谡”。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的警示作用呢?

  笔者以为,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的首要原因是对实用主义的警告,更是对单一考量利益因素进行申遗的善意提醒。就我国而言,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申遗,意不在保护,而是为了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也有的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经济利益因素是主要考虑目标。

  可以说,如此种种,无不是实用主义态度的显现,比德国易北河谷背后的实用主义态度更加让人忧虑。自从山西平遥古城、北京颐和园等一系列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纷纷踏上了申遗之路。有关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因此,我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至少需要一个世纪。

  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以为,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对我们的警示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果不从中吸取教训,“中国式申遗”必将遭受重创,到时候“难看和丢脸”就不仅仅是个别地方了。所谓“中国式申遗”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大造声势,不计成本包装申报项目,二是申遗成功之后,过度进行利益开发,疏于保护,人为破坏严重。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因旅游设施泛滥,曾受到联合国专家的批评,故宫等名胜的游客数量远超接待能力,频频拉响警报。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必须改变那种踊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却不愿意投入金钱和精力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反而把世界文化遗产当做摇钱树的做法。当下,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不堪重负,不过,在利益驱动下,管理者罔顾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遍体鳞伤,近乎病入膏肓。当“中国南方喀斯特”和开平碉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我国就有六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尤其是“三江并流”,如果得不到有效整治,其称号很可能被吊销。

  联合国专家专门针对“三江并流”提出过警告:“希望中国享有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都能从‘三江并流’中认识到,成为世界遗产更多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

  在这方面,笔者以为,埃及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埃及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主席穆巴拉克夫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把祖先的遗产当商品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应该承认,这种理性的姿态恰恰是我们欠缺的。

  以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为坐标,反思“中国式申遗”,在笔者看来,不但及时,而且很有必要。道理很简单,“中国式申遗”也必须清醒起来。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易北河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